电脑系统对象层次-系统对象模型
1.简述OSI参考模型的构成及其功能?
2.图形系统为什么要对图形对象进行层次建模?
3.一文看懂《系统工程原理》
4.电脑系统?
5.电脑的操作系统有几种?
简述OSI参考模型的构成及其功能?
OSI七层模型介绍
OSI是一个开放性的通行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他是一个定义的非常好的协议规范。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7层及其功能。
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7 应用层
6 表示层
5 会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其中高层,既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既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7层的功能:
(1)应用层:与其他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示例:telnet,HTTP,FTP,WWW,NFS,SMTP等。
(2)表示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II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如果选择AS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II后发送数据。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示例:加密,ASII等。
(3)会话层:他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小时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示例:RPC,SQL等。
(4)传输层: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5)网络层:这层对端到端的包传输进行定义,他定义了能够标识所有结点的逻辑地址,还定义了路由实现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为了适应最大传输单元长度小于包长度的传输介质,网络层还定义了如何将一个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6)数据链路层:他定义了在单个链路上如何传输数据。这些协议与被讨论的歌种介质有关。示例:ATM,FDDI等。
(7)物理层:OSI的物理层规范是有关传输介质的特性标准,这些规范通常也参考了其他组织制定的标准。连接头、针、针的使用、电流、电流、编码及光调制等都属于各种物理层规范中的内容。物理层常用多个规范完成对所有细节的定义。示例:Rj45,802.3等。
OSI分层的优点:
(1)人们可以很容易的讨论和学习协议的规范细节。
(2)层间的标准接口方便了工程模块化。
(3)创建了一个更好的互连环境。
(4)降低了复杂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产品开发的速度更快。
(5)每层利用紧邻的下层服务,更容易记住个层的功能。
大多数的计算机网络都采用层次式结构,即将一个计算机网络分为若干层次,处在高层次的系统仅是利用较低层次的系统提供的接口和功能,不需了解低层实现该功能所采用的算法和协议;较低层次也仅是使用从高层系统传送来的参数,这就是层次间的无关性。因为有了这种无关性,层次间的每个模块可以用一个新的模块取代,只要新的模块与旧的模块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接口,即使它们使用的算法和协议都不一样。
网络中的计算机与终端间要想正确的传送信息和数据,必须在数据传输的顺序、数据的格式及内容等方面有一个约定或规则,这种约定或规则称做协议。网络协议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1、语义:
是对协议元素的含义进行解释,不同类型的协议元素所规定的语义是不同的。例如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及得到的响应等。
2、语法:
将若干个协议元素和数据组合在一起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所应遵循的格式,也就是对信息的数据结构做一种规定。例如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等。
3、时序:
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例如在双方进行通信时,发送点发出一个数据报文,如果目标点正确收到,则回答源点接收正确;若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则要求源点重发一次。
7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主要计算机生产厂家先后推出了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但它们都属于专用的。
为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的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有必要建立一个国际范围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于1981年正式推荐了一个网络系统结构----七层参考模型,叫做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由于这个标准模型的建立,使得各种计算机网络向它靠拢, 大大推动了网络通信的发展。
OSI 参考模型将整个网络通信的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见图1。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链路层(DL)、网络层(N)、传输层(T)、会议层(S)、表示层(P)、应用层(A)。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第四层到第七层主要负责互操作性,而一层到三层则用于创造两个网络设备间的物理连接.
1.物理层
物理层是OSI的第一层,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1.1媒体和互连设备
物理层的媒体包括架空明线、平衡电缆、光纤、无线信道等。通信用的互连设备指DTE和DCE间的互连设备。DTE既数据终端设备,又称物理设备,如计算机、终端等都包括在内。而DCE则是数据通信设备或电路连接设备,如调制解调器等。数据传输通常是经过DTE——DCE,再经过DCE——DTE的路径。互连设备指将DTE、DCE连接起来的装置,如各种插头、插座。LAN中的各种粗、细同轴电缆、T型接、插头,接收器,发送器,中继器等都属物理层的媒体和连接器。
1.2物理层的主要功能
1.2.1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可以是一个物理媒体,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媒体连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连接,传送数据,终止物理连接.所谓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体参与,都要在通信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间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路.
1.2.2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一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通过,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内能通过的比特(BIT)数),以减少信道上的拥塞.传输数据的方式能满足点到点,一点到多点,串行或并行,半双工或全双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需要.
1.3物理层的一些重要标准
物理层的一些标准和协议早在OSI/TC97/C16 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前就已制定并在应用了,OSI也制定了一些标准并采用了一些已有的成果.下面将一些重要的标准列出,以便读者查阅.ISO2110:称为"数据通信----25芯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它与EIA(美国电子工
业协会)的"RS-232-C"基本兼容。ISO2593:称为"数据通信----34芯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ISO4092:称为"数据通信----37芯DTE/DEC----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与EIARS-449兼容。CCITT V.24:称为"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之间的接口电路定义表".其功能与EIARS-232-C及RS-449兼容于100序列线上.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物理层要为终端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其连接.媒体是长期的,连接是有生存期的.在连接生存期内,收发两端可以进行不等的一次或多次数据通信.每次通信都要经过建立通信联络和拆除通信联络两过程.这种建立起来的数据收发关系就叫作数据链路.而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数据难免受到各种不可靠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错,为了弥补物理层上的不足,为上层提供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就要能对数据进行检错和纠错.数据链路的建立,拆除,对数据的检错,纠错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任务。
2.1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链路层是为网络层提供数据传送服务的,这种服务要依靠本层具备的功能来实现。链路层应具备如下功能:
2.1.1链路连接的建立,拆除,分离。
2.1.2帧定界和帧同步。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帧,协议不同,帧的长短和界面也有差别,但无论如何必须对帧进行定界。
2.1.3顺序控制,指对帧的收发顺序的控制。
2.1.4差错检测和恢复。还有链路标识,流量控制等等.差错检测多用方阵码校验和循环码校验来检测信道上数据的误码,而帧丢失等用序号检测.各种错误的恢复则常靠反馈重发技术来完成。
2.2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协议
数据链路层协议是为发对等实体间保持一致而制定的,也为了顺利完成对网络层的服务。主要协议如下:
2.2.1ISO1745--1975:"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型控制规程".这是一种面向字符的标准,利用10个控制字符完成链路的建立,拆除及数据交换.对帧的收发情况及差错恢复也是靠这些字符来完成.ISO1155, ISO1177, ISO2626, ISO2629等标准的配合使用可形成多种链路控制和数据传输方式.
2.2.2ISO3309--1984:称为"HDLC 帧结构".ISO4335--1984:称为"HDLC 规程要素 ".ISO7809--1984:称为"HDLC 规程类型汇编".这3个标准都是为面向比特的数据传输控制而制定的.有人习惯上把这3个标准组合称为高级链路控制规程.
2.2.3ISO7776:称为"DTE数据链路层规程".与CCITT X.25LAB"平衡型链路访问规程"相兼容.
2.3链路层产品
独立的链路产品中最常见的当属网卡,网桥也是链路产品。MODEM的某些功能有人认为属于链路层,对些还有争议.数据链路层将本质上不可靠的传输媒体变成可靠的传输通路提供给网络层。在IEEE802.3情况下,数据链路层分成了两个子层,一个是逻辑链路控制,另一个是媒体访问控制。下图所示为IEEE802.3LAN体系结构。
AUI=连接单元接口 PMA=物理媒体连接
MAU=媒体连接单元 PLS=物理信令
MDI=媒体相关接口
3.网络层
网络层的产生也是网络发展的结果.在联机系统和线路交换的环境中,网络层的功能没有太大意义.当数据终端增多时.它们之间有中继设备相连.此时会出现一台终端要求不只是与唯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终端通信的情况,这就是产生了把任意两台数据终端设备的数据链接起来的问题,也就是路由或者叫寻径.另外,当一条物理信道建立之后,被一对用户使用,往往有许多空闲时间被浪费掉.人们自然会希望让多对用户共用一条链路,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出现了逻辑信道技术和虚拟电路技术.
3.1网络层主要功能
网络层为建立网络连接和为上层提供服务,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3.1.1路由选择和中继.
3.1.2激活,终止网络连接.
3.1.3在一条数据链路上复用多条网络连接,多采取分时复用技术 .
3.1.4差错检测与恢复.
3.1.5排序,流量控制.
3.1.6服务选择.
3.1.7网络管理.
3.2网络层标准简介
网络层的一些主要标准如下:
3.2.1 ISO.DIS8208:称为"DTE用的X.25分组级协议"
3.2.2 ISO.DIS8348:称为"CO 网络服务定义"(面向连接)
3.2.3 ISO.DIS8349:称为"CL 网络服务定义"(面向无连接)
3.2.4 ISO.DIS8473:称为"CL 网络协议"
3.2.5 ISO.DIS8348:称为"网络层寻址"
3.2.6 除上述标准外,还有许多标准。这些标准都只是解决网络层的部分功能,所以往往需要在网络层中同时使用几个标准才能完成整个网络层的功能.由于面对的网络不同,网络层将会采用不同的标准组合.
在具有开放特性的网络中的数据终端设备,都要配置网络层的功能.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网络硬设备主要有网关和路由器.
4.传输层
传输层是两台计算机经过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时,第一个端到端的层次,具有缓冲作用。当网络层服务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它将服务加以提高,以满足高层的要求;当网络层服务质量较好时,它只用很少的工作。传输层还可进行复用,即在一个网络连接上创建多个逻辑连接。 传输层也称为运输层.传输层只存在于端开放系统中,是介于低3层通信子网系统和高3层之间的一层,但是很重要的一层.因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对数据传送进行控制从低到高的最后一层.
有一个既存事实,即世界上各种通信子网在性能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公用数据交换网,局域网等通信子网都可互连,但它们提供的吞吐量,传输速率,数据延迟通信费用各不相同.对于会话层来说,却要求有一性能恒定的界面.传输层就承担了这一功能.它采用分流/合流,复用/介复用技术来调节上述通信子网的差异,使会话层感受不到.
此外传输层还要具备差错恢复,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对会话层屏蔽通信子网在这些方面的细节与差异.传输层面对的数据对象已不是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而是和会话层的界面端口.上述功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会话提供可靠的,无误的数据传输.传输层的服务一般要经历传输连接建立阶段,数据传送阶段,传输连接释放阶段3个阶段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服务过程.而在数据传送阶段又分为一般数据传送和加速数据传送两种。传输层服务分成5种类型.基本可以满足对传送质量,传送速度,传送费用的各种不同需要.传输层的协议标准有以下几种:
4.1 ISO8072:称为"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定义"
4.2 ISO8072:称为"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规范"
5.会话层
会话层提供的服务可使应用建立和维持会话,并能使会话获得同步。会话层使用校验点可使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继续恢复通信。这种能力对于传送大的文件极为重要。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构成开放系统的高3层,面对应用进程提供分布处理,对话管理,信息表示,恢复最后的差错等.
会话层同样要担负应用进程服务要求,而运输层不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给运输层功能差距以弥补.主要的功能是对话管理,数据流同步和重新同步。要完成这些功能,需要由大量的服务单元功能组合,已经制定的功能单元已有几十种.现将会话层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5.1为会话实体间建立连接。为给两个对等会话服务用户建立一个会话连接,应该做如下几项工作:
5.1.1将会话地址映射为运输地址
5.1.2选择需要的运输服务质量参数(QOS)
5.1.3对会话参数进行协商
5.1.3识别各个会话连接
5.1.4传送有限的透明用户数据
5.2数据传输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两个会话用户之间实现有组织的,同步的数据传输.用户数据单元为SSDU,而协议数据单元为SPDU.会话用户之间的数据传送过程是将SSDU转变成SPDU进行的.
5.3连接释放
连接释放是通过"有序释放","废弃","有限量透明用户数据传送"等功能单元来释放会话连接的.会话层标准为了使会话连接建立阶段能进行功能协商,也为了便于其它国际标准参考和引用,定义了12种功能单元.各个系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以核心功能服务单元为基础,选配其他功能单元组成合理的会话服务子集.会话层的主要标准有"DIS8236:会话服务定义"和"DIS8237:会话协议规范".
6.表示层
表示层的作用之一是为异种机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以便能进行互操作。这种类型的服务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不同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用的数据表示法不同。例如,IBM主机使用EBCDIC编码,而大部分PC机使用的是ASCII码。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会话层来完成这种转换。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会话层以下5层完成了端到端的数据传送,并且是可靠,无差错的传送.但是数据传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是要实现对数据的使用.由于各种系统对数据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最易明白的例子是键盘,其上的某些键的含义在许多系统中都有差异.这自然给利用其它系统的数据造成了障碍.表示层和应用层就担负了消除这种障碍的任务.
对于用户数据来说,可以从两个侧面来分析,一个是数据含义被称为语义,另一个是数据的表示形式,称做语法.像文字,图形,声音,文种,压缩,加密等都属于语法范畴.表示层设计了3类15种功能单位,其中上下文管理功能单位就是沟通用户间的数据编码规则,以便双方有一致的数据形式,能够互相认识.ISO表示层为服务,协议,文本通信符制定了DP8822,DP8823,DIS6937/2等一系列标准.
7.应用层
应用层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这些服务按其向应用程序提供的特性分成组,并称为服务元素。有些可为多种应用程序共同使用,有些则为较少的一类应用程序使用。应用层是开放系统的最高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其服务元素分为两类: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和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CASE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它成为应用层中任何用户和任何服务元素的用户,主要为应用进程通信,分布系统实现提供基本的控制机制.特定服务SASE则要满足一些特定服务,如文卷传送,访问管理,作业传送,银行事务,订单输入等.
这些将涉及到虚拟终端,作业传送与操作,文卷传送及访问管理,远程数据库访问,图形核心系统,开放系统互连管理等等.应用层的标准有DP8649"公共应用服务元素",DP8650"公共应用服务元素用协议",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服务及协议.
讨论:OSI七层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实际应用则千变万化,因此更多把它作为分析、评判各种网络技术的依据;对大多数应用来说,只将它的协议族(即协议堆栈)与七层模型作大致的对应,看看实际用到的特定协议是属于七层中某个子层,还是包括了上下多层的功能。
这样分层的好处有:
1.使人们容易探讨和理解协议的许多细节。
2.在各层间标准化接口,允许不同的产品只提供各层功能的一部分,(如路由器在一到三层),或者只提供协议功能的一部分。(如Win95中的Microsoft TCP/IP)
3. 创建更好集成的环境。
4. 减少复杂性,允许更容易编程改变或快速评估。
5. 用各层的headers和trailers排错。
6.较低的层为较高的层提供服务。
7. 把复杂的网络划分成为更容易管理的层。
图形系统为什么要对图形对象进行层次建模?
为了突出结构的类型。
图形系统对图形对象进行层次建模是为了更好的突出结构的类型,确定把哪种信息放在节点上,哪种信息放在边上。
层次建模是一种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通过软件的层次结构建立体系结构模型,可分为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方式。
一文看懂《系统工程原理》
1.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记为S=<E,R>
2.系统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系统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②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③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性: 整体性(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整体功能对于部分功能更之和)、层次性(系统存在一定层次结构,可以分解成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子系统)、适应性(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物质环境之中,要经常与外界保存最有适应状态)、相关性(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相关性表明这些联系之间具有特定关系与演变规律)、目的性(系统都是具有某种目的,目的是不同系统之间区别的标志)
4.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结构 是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关联方式的总和。关联方式主要是 因果关系 ,其表现形式有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两种。从动态性可划分为系统框架结构和运行结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从时空性上可划分成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关联结构。 系统功能 就是系统所产生的、有利于系统和环境中某些事物乃至整个系统和环境续存和发展的作用。系统结构和运行环境共同决定系统功能。
5.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指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封闭系统则相反,即系统与环境互相隔绝,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
6.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外部特点是规模大且行为复杂,内在特点是开放性(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更能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非线性(具有多解、多稳态,更能追踪客观世界的多样性)随机性(微涨落放大,更能体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或从有序到混沌的自发性)涌现性(通过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研究系统整体的涌现行为,更能体现系统结构与行为演化的目的性)
7.体系: 体系是系统的系统,是基于统一的标准,一组地理上分布广泛且具有独立功能的系统集成的能完成单个系统无法完成的特定目标的新的更大的系统。
8.系统工程: 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既是一个技术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过程。
9.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 是大型、复杂的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系统工程的 研究内容 是组织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活动,使各要素为实现整体目标发挥适当作用;系统工程的 研究目的 是实现系统整体目标最优化。
10.系统工程的特点 :整体性(系统工程把研究对象看看成一个整体系统,同时又是由若干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的)、关联性(不仅要考虑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要认真协调他们的关系)、综合性(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术)、满意性(最优化,系统工程的研究目的是实现系统整体目标最优化)
11.系统科学 是一门从总体上研究复杂系统共同运动规律的科学
12涌现:是一组元素从杂乱无章的状态向协调一致的状态的自发转变。 整体涌现性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或“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更精准表述,整体与部分的差值就是涌现,整体相对于部分发生了1+1>2的结果就是涌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涌现性。
13.涌现性的特点: 微观不可预测性(即使对低层次元素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推断出高层次的结构)、新质特性(涌现性对元素的性质而言是全新的,处在一种更宏观的层次上,是在微观层次不存在的新质)、不变性(涌现性相对于微观层次的元素状态而言,有一定的不变性,元素总是处于微涨落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但整体的特性相对不变)、宏观约束性(系统的整体性约束元素的行为,即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宏观层次上涌现的整体或约束,这种宏观约束又反过来支配元素的行为)
1.方法 是用于完成一个既定任务的具体技术和操作。 方法论 是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一般途径,是对方法如何使用的指导。 系统工程方法论 研究和探索(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规律与途径。
2.系统工程方法论基本特点 是:研究方法强调整体性;技术应用强调综合性;管理决策强调科学性
3.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型 :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主要适用于解决良结构问题的硬系统)
? 时间维 表示从规划到更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系统工程全过程。 六大阶段: ①规划阶段(进行调查研究、明确研究目标、提出初步设计方案)②方案阶段(提出具体计划方案并选择最优方案)③研制阶段(把人、财、物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各环节、各部门围绕总目标,做出各部分更详细的生产计划和研制方案)④生产阶段(生产或开发出系统的零部件(硬软件)及整个系统)⑤运行阶段(安装并运行系统 )⑥更新阶段(完成系统评价,不断改进和更新)
? 逻辑维 是指每个阶段所要进行的工作步骤,这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遵守的一般程序。 七大阶段: ①明确问题(调研、需求分析、市场预测等明确问题)②选择目标(对所解决的问题提出应达到的目标,并制定出衡量是否达标的准则)③系统综合(搜集并综合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案,对每一种方案进行必要的说明细化)④系统分析(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技术,将综合得到的各种方案系统地进行比较、分析,必要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实验或理论计算)⑤方案优化(对不同方案给出的结果加以评价,筛选最佳方案)⑥做出决策(确定最佳方案)⑦付诸实施(执行方案,完成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
知识维 是完成上述各种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
4.良结构系统&不良结构系统
良结构系统:偏重工程、机理明显的物理型的硬系统,可用较明显的数学模型描述,有较现成的定量方法可以计算出系统的行为和最佳结果(霍尔的三维结构适用)
不良结构系统:偏重社会、机理尚不清楚的生物型软系统,较难用数学模型描述,因其加入了人的直觉和判断,往往只能用半定量、半定性或者只能用定性方法来处理问题,用“软方法”求出可行的满意解(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法)
5.切克兰德“调查学习” 软方法的核心不是寻求“最优化”,而是“调查、比较”,或说是“学习”,从模型和现状比较中,学习改善现存系统的途径。 六大步骤: ①不良结构系统现状说明 ②弄清关联因素(与现状有关的各因素以及相互关系)③建立概念模型(不能建立数学模型则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现状)④改善概念模型(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和学习的加深,进行改进和完善概念模型)⑤比较(比较概念模型与现状,找出最优可行方案)⑥实施方案
6.并行工程 是对产品及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方法。这种方法力图使产品开发者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寿命周期即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需求。
其 核心内容 是:强调用户需求,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要求,并建立交互作用、互相协调的并行研制过程,以便将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和保障过程用系统工程方法综合在一起。
并行工程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向扁平化组织结构演化的趋势。多功能小组是并行工程实施过程中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
并行工程的三个创新:组织创新——多功能团队;过程创新——开发过程改进与重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工作环境
7. 综合集成工程方法学: 信息技术是实现综合集成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联通性、融合性和整合性,如多维信息的集成和融合、集成型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等,是系统综合集成的基本途径。而综合集成是实现大科学、大工程的基本途径,其关键是解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实现“1+1>2”
8.WSR系统方法论 认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系统的物的方面(物理),又要考虑如何更好使用这些物的方面,即事的方面(事理),还要考虑由于认识处理问题、实施管理与决策都离不开的人的方面(人理)。把这三方面结合起来,利用人的理性思维的逻辑性和形象思维的综合与创造性,组织实践活动,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和效率
9.“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 就是WSR方法论的实践准则
10. WSR七大步骤: ①理解领导意图(东方管理特色,强调与管理人员的沟通)②调查分析③形成目标④建立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⑤协调关系(协调相关主体)⑥提出建议⑦实施方案
1.系统模型 是对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它以某种确定的形式(如文字、符号、图表、实物、数学公式等)提供关于该系统的知识
2.系统模型三大特征:
? ①是现实系统的抽象或模仿
? ②要反映系统本质或主要因素构成
? ③集中体现这些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3.使用系统模型的必要性(为什么要使用系统模型)五大原因: ①系统开发的需要②经济上的考虑 ③安全上的考虑? ④时间上的考虑? ⑤系统模型具有易操作、易理解的特点,使用它便于多方案分析比较
4.为什么能用系统模型? 客观世界中不同事物具有 同型性 (即相似规律——不同本质的事物在撇开其具体属性之后彼此之间还存在的相似性)
5. 对系统模型的要求:现实性、简明性、标准化
6.建模四项原则:
①抓住主要矛盾 (建模时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而不是囊括对象系统的所有方面)
②力争清晰明了 (子模型与子模型之间,除了保留研究目的所必须的信息联系外,其他耦合关系要尽可能减少,以保证模型结构尽可能清晰明了)
? ③精度要求适当 (与研究目的、成本收益相适应的适当精度)
? ④尽量使用标准模型 (有利于后续比较分析)
7.数学模型:通过抽象和简化,使用数学语言对研究对象的一个近似的刻画,以便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
8.使用数学模型的优点/好处:
? ①数学模型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 ②数学模型是系统预测和决策的工具
? ③数学模型可变性好、适应性强、分析问题速度快、经济性好,且便于使用计算机。
? 因此,数学模型是所有模型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
9. 5W1H :
①任务的对象是什么? 即要干什么? ( What )
②这个任务何以需要? 即为什么这样干? ( Why )
③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即何时干? (When)
④使用的场所在哪里? 即在何处干? ( Where )
⑤是以谁为对象的系统? 即谁来干? ( Who )
⑥怎样才能解决问题? 即如何干? (?How? )
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作为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系统工程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计划、研制和运行问题时必须经过的逻辑步骤。
2.系统分析七大要素:
① 目标( 系统的目标就是对系统的要求,它是系统分析的基础 )
② 可行方案 (能够实现系统目标的各种可能的途径,确定哪种可行方案是最合适的是系统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③ 费用 (每一方案用于实现系统目标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通常用货币表示))
④ 模型 (模型是对系统本质的描述,是方案的表达形式,可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
⑤ 效果 (系统实现目标所取得的成果就是效果,衡量效果的尺度是效益和有效性)
⑥ 准则 (准则是系统价值的度量,用以评价各种可行方案的优劣,要求易度量)
⑦ 结论 (结论就是系统分析得到的结果,具体形式有报告、建议或意见等。要求表达得清晰明了易理解,易操作)
3.系统分析的原则: ①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结合(内因可控,选为决策变量;外因不可控,作为约束条件)②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要两者兼顾,如发生矛盾,应坚持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③局部效益与总体效益相结合(局部效益服从总体效益的原则)④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4.系统分析的步骤:①明确问题与确定目标②搜集资料探索可行方案 ③建立模型 ④综合评价⑤检验和核实
5.系统分析方法:目标-手段分析法、因果分析法(鱼刺法)、KJ法、SWOT法
KJ法是从很多具体信息中归纳出问题整体含义的一种分析方法,故又称信息卡片归类法。
? 基本原理是:把一个个信息做成卡片,将这些卡片摊在桌子上观察其全部,把有“亲近性”的卡片集中起来合并,依次做下去,依据信息的相关性(“亲近性”)逐渐合并成小组→中组→大组,然后画出问题的整体结构图,分析其含义,取得对问题的明确认识,最后求得问题整体的构成。
? 这种方法把人们对图形的思考功能与直觉的综合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不需要特别的手段和知识,不论是个人或者团体都能简便地实行,因此,是分析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 SWOT法包括分析环境因素、构造SWOT矩阵、制定行动计划
1.系统预测概念: 系统预测必须根据系统发展变化的实际数据和历史资料,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经验、判断和知识,对系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可能的变化情况,进行推测、估计和分析
2.系统预测实质/作用: 充分分析、理解系统发展变化的规律;根据系统的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从而减少对系统未来认识的不确定性;指导系统决策,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3.随机过程 :没有确定的变化形式,也不能用t的确定函数加以描述,但是可以用概率统计方法寻求合适的随机模型来近似地反映其变化规律的过程
4.时间序列分析主要内容: 通过对样本中相邻观测值的依赖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动态过程的特性、最佳的数学模型,估计模型参数,并检验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统计预测的精度
5.多重共线性 :某一个自变量与其他自变量的总体线性相关,导致R矩阵退化,无法求出回归系数。
6.消除多重共线性的5种方法 :①剔除不必要的自变量(剔除回归系数最小或t检验值最小的某个变量)②改变自变量的定义形式(如将观察值累加或将两个自变量合并成一个新的量,或用新的变量代替具有多重共线性的变量)③增加观察值(避免或减少多重共线性)④寻找新的自变量⑤采用逐步回归法估计参数,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7.系统状态: 表征动态系统运动的信息
状态变量: 确定系统状态的一组数目最少的独立变量
8. 在系统状态的转移过程中,系统将来的状态只与现在的状态有关,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这种性质叫做 无后效性 。符合这种性质的状态转移过程叫做马尔可夫过程。时间离散状态离散的马尔可夫过程称为尔可夫链
1.系统评价 是指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对不同系统或系统的各种方案,采用科学方法,从涉及的各个方面(技术、经济、社会、生态、政治、军事)属性进行评审和比较,全面权衡利弊得失,以综合评定方案优劣,从而为决策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系统评价&系统决策区别: 系统评价不能代替系统决策,只是为系统决策提供决策依据。①系统评价是技术工作,由技术人员完成;系统决策是领导工作,由领导者最终完成。②系统评价可给出方案优劣性的评定结果,是决策的主要依据;但系统决策还受某些隐蔽、难以描述或不宜公开的因素影响。
3.系统评价的六大步骤 :①简要说明各方案,明确系统的目标与条件;②确定由所有单项和大类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③确定各大类及单项评价指标的权重;④进行单项评价,查明各项评价指标的实现程度;⑤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各大类指标的价值和总价值;⑥给出评价结论,包括对方案的优劣分析、排序,对评价结论的分析意见等
4.系统评价四项原则: ①评价要有客观性②方案要有可比性 ③评价指标要全面系统 ④评价指标要符合国家方针政策
5.评价指标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简要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均匀性原则、实际性原则、可操作行原则
6.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德尔菲法;
7.评价指标的数量化方法 (单项指标评价):排队打分法、体操计分法、专家评分法、两两比较法。 指标综合方法: 加权平均法、功效系数法、主次兼顾法、效益成本法、罗马尼亚选择法、分层系列法
8.层次分析法 :AHP是指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
1.系统决策: 为实现特定的系统目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涉及的诸多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对若干可行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后,从中选择最佳方案所作出的决定
2. 决策的地位和作用: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一切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决策;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正确带来的是一本万利,而决策失误也就是最大的失误
3.系统决策四个过程
①情报阶段:调查环境,寻求决策的条件和依据 ②设计阶段:制定和分析可行方案③抉择阶段:从可行方案中选一个行动方案 ④实施与评价阶段:将行动方案付诸实施并评审
4.构成系统决策问题的四个条件: ①存在试图达成的明确目标②存在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③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④不同行动万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可测
5.系统决策的六大步骤: ①明确目标(明确目标是决策的前提)②拟订多个行动方案(科学决策的关键,需注意提出的行动方案都必须是可行的)③探讨并预测未来可能的自然状态(通常只选择对行动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并以这些因素的组合状况作为决策问题的自然状态)④估计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为进行风险型决策,还须对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作估计,一般可采用主观概率估计或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直接估算)⑤估算各个可行方案的益损值⑥选择出满意的行动方案
电脑系统?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硬件资源包括软件资源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等,使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有效的、友善的服务界面。
操作系统通常是最靠近硬件的一层系统软件,它把硬件裸机改造成为功能完善的一台虚拟机,使得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更加方便,计算机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上层的应用程序可以获得比硬件提供的功能更多的支持。
操作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控制程序,大致包括5个方面的管理功能:进程与处理机管理、作业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目前微机上常见的操作系统有DOS、OS/2、UNIX、XENIX、LINUX、Windows2000、Netware等。
计算机资源可分为两大类: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指组成计算机的硬设备,如中央处理机、主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打印机、显示器、键盘输入设备等。软件资源主要指存储于计算机中的各种数据和程序。系统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由操作系统根据用户需求按一定的策略分配和调度。
操作系统的处理器管理根据一定的策略将处理器交替地分配给系统内等待运行的程序。
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负责分配和回收外部设备,以及控制外部设备按用户程序的要求进行操作。
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向用户提供创建文件、撤消文件、读写文件、打开和关闭文件等功能。
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功能是管理内存资源。主要实现内存的分配与回收,存储保护以及内存扩充。
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系统的良好环境,使用户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工作流程,并使整个系统高效地运行。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传统上是负责对计算机硬件直接控制及管理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功能一般包括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和作业管理等。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操作系统负责规划以优化每个程序的处理时间。
一个操作系统可以在概念上分割成两部分:内核(Kernel)以及壳(shell)。一个壳程序包裹了与硬件直接交流的内核:硬件<->内核<->壳<->应用程序
在有些操作系统上内核与壳完全分开(例如Unix、Linux等),这样用户就可以在一个内核上使用不同的壳;而另一些的内核与壳关系紧密(例如Microsoft Windows),内核及壳只是操作层次上不同而已。
Windows 98是一个发行于1998年6月25日的混合16位/32位的图形操作系统。这个新的系统是基于Windows 95上编写的,它改良了硬件标准的支持,例如USB、MMX和AGP。其它特性包括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多显示器、Web TV的支持和整合到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称为活动桌面(Active Desktop)。Windows 98 SE(第二版)发行于1999年6月10日。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改进,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 3、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和对DVD-ROM的支持。Windows 98被人批评为没有足够的革新。即使这样,它仍然是一个成功的产品。第二版被批评为不能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自由升级。
Windows 98的最低系统需求:486DX/66MHz或更高的处理器,16MB的内存,更多的内存将改善性能;如果使用FAT16文件系统, 典型安装需250兆;因系统设置和选项不同, 所需空间范围在225兆到310兆之间;如果使用FAT32文件系统, 典型安装需245兆;因系统设置和选项不同, 所需空间范围在200兆到270兆之间;CD-ROM或DVD-ROM驱动器和VGA或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微软鼠标或兼容的指向设备。
Windows ME是一个32位图形操作系统,由微软公司发行于2000年9月14日。这个系统是在Windows 95和Windows 98的基础上开发的。它包括相关的小的改善,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5。其中最主要的改善是用于与流行的媒体播放软件RealPlayer竞争的Windows Media Player 7。但是Internet Explorer 5.5和Windows Media Player 7都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Movie Maker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新的组件。这个程序提供了基本的对视频的编辑和设计功能,对家庭用户来说是简单易学的。但是,最重要的修改是系统去除了DOS,而由系统恢复代替了。
在概念上,这是一个大的改进:拥护不再需要有神秘的DOS行命令的知识就可以维护和修复系统。实际上,去除了DOS功能对维护来说是一个障碍,而系统恢复功能也带来一些麻烦:性能显著的降低;它也被证明并不能有效的胜任一些通常的错误。由于系统每次都自动创建一个先前系统状态的备份,使得非专业人员很难实行一些急需的修改,甚至是删除一个不想要的程序或病毒。有观点认为这个系统只是Windows 98的升级版本,不应该独自成为一个版本。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微软自3.0版以后最差的第一个没有发行第二版的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 2000(起初称为WinNT 5.0)是一个由微软公司发行于2000年12月19日的32位图形商业性质的操作系统。Windows 2000有四个版本:Professional、Server、Advanced Server和Datacenter Server。另外,微软提供了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限定版,用于运行于英特尔Itanium 64位处理器上。所有版本的Windows 2000都有共同的一些新特征:NTFS5,新的NTFS文件系统;EFS,允许对磁盘上的所有文件进行加密;WDM,增强对硬件的支持。
Microsoft Windows 2000的最低系统要求:133 MHZ或更高主频的Pentium级兼容CPU,推荐最小内存为64MB,更多的内存通常可以改善系统响应性能[最多支持4GB内存],至少有1GB可用磁盘空间的2GB硬盘(如果通过网络进行安装,可能需要更多的可用磁盘空间),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支持单CPU和双CPU系统。
Windows XP,或视窗XP是微软公司最新发布的一款视窗操作系统。它发行于2001年10月25日,原来的名称是Whistler。微软最初发行了两个版本,家庭版(Home)和专业版(Professional)。家庭版的消费对象是家庭用户,专业版则在家庭版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为面向商业的设计的网络认证、双处理器等特性。字母XP表示英文单词的“体验”(experience)。
在XP之前,微软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操作系统系列,一个是以Windows 98和Windows ME为代表的面向桌面电脑的系列,另一个是以Windows 2000和Windows NT为代表的面向服务器市场的系列。Windows XP是微软把所有用户要求合成一个操作系统的尝试,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丧失了对基于DOS程序的支持。
Windows XP是基于Windows 2000代码的产品,同时拥有一个新的用户图形界面(叫做月神Luna),它包括了一些细微的修改,其中一些看起来是从Linux的桌面环境(desktop environmen)诸如KDE中获得的灵感。带有用户图形的登陆界面就是一个例子。此外,Windows XP还引入了一个“基于人物”的用户界面,使得工具条可以访问任务的具体细节。然而,批评家认为这个基于任务的设计指示增加了视觉上的混乱,因为它除了提供比其它操作系统更简单的工具栏以外并没有添加新的特性。而额外进程的耗费又是可见的。
它包括了简化了的Windows 2000的用户安全特性,并整合了防火墙,以用来确保长期以来以着困扰微软的安全问题。
由于微软把很多以前是由第三方提供的软件整合到操作系统中,XP受到了猛烈的批评。这些软件包括防火墙、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即时通讯软件(Windows Messenger),以及它与Microsoft Pasport网络服务的紧密结合,这都被很多计算机专家认为是安全风险以及对个人隐私的潜在威胁。这些特性的增加被认为是微软继续其传统的反竞争行为的持续。
另外受到强烈批评的是它的产品激活技术。这使得主机的部件受到监听,并在软件可以永久使用前(每30天一个激活周期)在微软的记录上添加一个唯一的参考序列号(reference number)。在其它计算机上安装系统,或只是简单的更换一个硬件,例如网卡,都将产生一个新的与之前不同的参考序列号,造成用户必须重新输入安装序列号来激活Windows XP的麻烦。
Windows XP的最低系统要求:推荐计算机使用时钟频率为 300 MHz 或更高的处理器;至少需要 233 MHz (单个或双处理器系统);推荐使用Intel Pentium/Celeron 系列、AMD K6/Athlon/Duron 系列或兼容的处理器,推荐使用 128 MB RAM 或更高(最低支持64M,可能会影响性能和某些功能),1.5 GB可用硬盘空间,Super VGA (800x600) 或分辨率更高的视频适配器和监视器,CD-ROM或DVD驱动器,键盘和Microsoft 鼠标或兼容的指针设备。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传统上是负责对计算机硬件直接控制及管理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功能一般包括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和作业管理等。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操作系统负责规划以优化每个程序的处理时间。
一个操作系统可以在概念上分割成两部分:内核(Kernel)以及壳(shell)。一个壳程序包裹了与硬件直接交流的内核:硬件<->内核<->壳<->应用程序
在有些操作系统上内核与壳完全分开(例如Unix、Linux等),这样用户就可以在一个内核上使用不同的壳;而另一些的内核与壳关系紧密(例如Microsoft Windows),内核及壳只是操作层次上不同而已。
Windows 98是一个发行于1998年6月25日的混合16位/32位的图形操作系统。这个新的系统是基于Windows 95上编写的,它改良了硬件标准的支持,例如USB、MMX和AGP。其它特性包括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多显示器、Web TV的支持和整合到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称为活动桌面(Active Desktop)。Windows 98 SE(第二版)发行于1999年6月10日。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改进,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 3、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和对DVD-ROM的支持。Windows 98被人批评为没有足够的革新。即使这样,它仍然是一个成功的产品。第二版被批评为不能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自由升级。
Windows 98的最低系统需求:486DX/66MHz或更高的处理器,16MB的内存,更多的内存将改善性能;如果使用FAT16文件系统, 典型安装需250兆;因系统设置和选项不同, 所需空间范围在225兆到310兆之间;如果使用FAT32文件系统, 典型安装需245兆;因系统设置和选项不同, 所需空间范围在200兆到270兆之间;CD-ROM或DVD-ROM驱动器和VGA或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微软鼠标或兼容的指向设备。
Windows ME是一个32位图形操作系统,由微软公司发行于2000年9月14日。这个系统是在Windows 95和Windows 98的基础上开发的。它包括相关的小的改善,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5。其中最主要的改善是用于与流行的媒体播放软件RealPlayer竞争的Windows Media Player 7。但是Internet Explorer 5.5和Windows Media Player 7都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Movie Maker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新的组件。这个程序提供了基本的对视频的编辑和设计功能,对家庭用户来说是简单易学的。但是,最重要的修改是系统去除了DOS,而由系统恢复代替了。
在概念上,这是一个大的改进:拥护不再需要有神秘的DOS行命令的知识就可以维护和修复系统。实际上,去除了DOS功能对维护来说是一个障碍,而系统恢复功能也带来一些麻烦:性能显著的降低;它也被证明并不能有效的胜任一些通常的错误。由于系统每次都自动创建一个先前系统状态的备份,使得非专业人员很难实行一些急需的修改,甚至是删除一个不想要的程序或病毒。有观点认为这个系统只是Windows 98的升级版本,不应该独自成为一个版本。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微软自3.0版以后最差的第一个没有发行第二版的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 2000(起初称为WinNT 5.0)是一个由微软公司发行于2000年12月19日的32位图形商业性质的操作系统。Windows 2000有四个版本:Professional、Server、Advanced Server和Datacenter Server。另外,微软提供了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限定版,用于运行于英特尔Itanium 64位处理器上。所有版本的Windows 2000都有共同的一些新特征:NTFS5,新的NTFS文件系统;EFS,允许对磁盘上的所有文件进行加密;WDM,增强对硬件的支持。
Microsoft Windows 2000的最低系统要求:133 MHZ或更高主频的Pentium级兼容CPU,推荐最小内存为64MB,更多的内存通常可以改善系统响应性能[最多支持4GB内存],至少有1GB可用磁盘空间的2GB硬盘(如果通过网络进行安装,可能需要更多的可用磁盘空间),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支持单CPU和双CPU系统。
Windows XP,或视窗XP是微软公司最新发布的一款视窗操作系统。它发行于2001年10月25日,原来的名称是Whistler。微软最初发行了两个版本,家庭版(Home)和专业版(Professional)。家庭版的消费对象是家庭用户,专业版则在家庭版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为面向商业的设计的网络认证、双处理器等特性。字母XP表示英文单词的“体验”(experience)。
在XP之前,微软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操作系统系列,一个是以Windows 98和Windows ME为代表的面向桌面电脑的系列,另一个是以Windows 2000和Windows NT为代表的面向服务器市场的系列。Windows XP是微软把所有用户要求合成一个操作系统的尝试,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丧失了对基于DOS程序的支持。
Windows XP是基于Windows 2000代码的产品,同时拥有一个新的用户图形界面(叫做月神Luna),它包括了一些细微的修改,其中一些看起来是从Linux的桌面环境(desktop environmen)诸如KDE中获得的灵感。带有用户图形的登陆界面就是一个例子。此外,Windows XP还引入了一个“基于人物”的用户界面,使得工具条可以访问任务的具体细节。然而,批评家认为这个基于任务的设计指示增加了视觉上的混乱,因为它除了提供比其它操作系统更简单的工具栏以外并没有添加新的特性。而额外进程的耗费又是可见的。
它包括了简化了的Windows 2000的用户安全特性,并整合了防火墙,以用来确保长期以来以着困扰微软的安全问题。
由于微软把很多以前是由第三方提供的软件整合到操作系统中,XP受到了猛烈的批评。这些软件包括防火墙、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即时通讯软件(Windows Messenger),以及它与Microsoft Pasport网络服务的紧密结合,这都被很多计算机专家认为是安全风险以及对个人隐私的潜在威胁。这些特性的增加被认为是微软继续其传统的反竞争行为的持续。
另外受到强烈批评的是它的产品激活技术。这使得主机的部件受到监听,并在软件可以永久使用前(每30天一个激活周期)在微软的记录上添加一个唯一的参考序列号(reference number)。在其它计算机上安装系统,或只是简单的更换一个硬件,例如网卡,都将产生一个新的与之前不同的参考序列号,造成用户必须重新输入安装序列号来激活Windows XP的麻烦。
Windows XP的最低系统要求:推荐计算机使用时钟频率为 300 MHz 或更高的处理器;至少需要 233 MHz (单个或双处理器系统);推荐使用Intel Pentium/Celeron 系列、AMD K6/Athlon/Duron 系列或兼容的处理器,推荐使用 128 MB RAM 或更高(最低支持64M,可能会影响性能和某些功能),1.5 GB可用硬盘空间,Super VGA (800x600) 或分辨率更高的视频适配器和监视器,CD-ROM或DVD驱动器,键盘和Microsoft 鼠标或兼容的指针设备。
银河麒麟
是由国防科技大学、中软公司、联想公司、浪潮集团和民族恒星公司合作研制的闭源服务器操作系统。此操作系统是863计划重大攻关科研项目,目标是打破国外操作系统的垄断,研发一套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银河麒麟2.0操作系统完全版共包括实时版、安全版、服务器版三个版本,简化版是由于服务器版简化而成的。经过权威机构进行了源码级鉴定表明,银河麒麟安全操作系统主要分为三层:最底层是自己加的“既不像内核,也不像虚拟机”的东西(从银河麒麟开发手册上看主要为保证安全性、实时性等方面的任务,可自由替换加载。),上面是 FreeBSD 的内核,最上面是 Linux 兼容库。开放给公众使用的系统不包括最底层的东西。完全版的银河麒麟是内核态多线程的。
涉嫌抄袭事件
在2006年4月27日网友Dancefire的一篇技术分析文章中声称[1],通过对麒麟操作系统2.0版本进行反汇编,麒麟操作系统与美国开放源代码的FreeBSD 操作系统5.3版本相似度在90%以上。更多的证据指出,麒麟操作系统仅仅是对开源的FreeBSD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而不是新闻媒体所说的 “中国独立研发成功”和“拥有完全自主版权的内核”。
与“中标Linux”合并
2011年12月16日,两大国产操作系统——民用的“中标Linux”操作系统和解放军研制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在上海正式宣布合并[3],双方今后将共同以“中标麒麟”的新品牌统一出现在市场上,并将开发军民两用的操作系统。
电脑的操作系统有几种?
操作系统有以下几种:
1、Windows操作系统 :1993年7月27日推出Windows 3.1,一个以OS/2为基础的图形化操作系统,并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Windows 95。
这时的Windows系统依然是创建在MS-DOS的基础上,不过微软在这同时也在开发不依赖于DOS的NT系列Windows系统,并在后来完全放弃了DOS而转向NT作为Windows的基础。
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拥有直观、高效的面向对象的图形用户界面,易学易用、用户界面统一、友好、漂亮,丰富的设备无关的图形操作、多任务操作环境等优点,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操作系统。
2、Unix操作系统 :是一个强大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按照操作系统的分类,属于分时操作系统。最早由KenThompson、Dennis Ritchie和Douglas McIlroy于1969年在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
UNIX系统大部分是由C语言编写的,提供了丰富的,精心挑选的系统调用,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可编程的Shell语言作为用户界面,以及多种通信机制。
3、Linux操作系统 :1990年代,开源操作系统——Linux兴起。Linux内核是一个标准POSIX内核,Linux除了拥有傲人的可移植性(可任意修改源代码),它也是一个分时多进程内核,以及良好的存储器空间管理(普通的进程不能访问内核区域的存储器)。
Linux的基本思想有两点:第一,一切都是文件;第二,每个软件都有确定的用途。
4、Mac OS操作系统:是一套运行于苹果Macintosh系列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Mac OS是首个在商用领域成功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
5、Netware操作系统:Netware是NOVELL公司推出的网络操作系统。Netware最重要的特征是基于基本模块设计思想的开放式系统结构。Netware是一个开放的网络服务器平台,可以方便地对其进行扩充。
6、MS-DOS操作系统:磁盘操作系统(Disk Operating System,DOS)是早期的操作系统,WINDOWS初期是此系统的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此操作系统可以合并任意数量的扇区,因此可以在一张磁盘片上放置任意数量与大小的文件,文件之间以档名区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