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如何解决,手机依赖症怎么玩电脑系统
1.如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2.什么是手机依赖症以及它的危害?
3.你有手机依赖症么?
4.如何摆脱过度依赖手机的困扰?
5.孩子总是要玩手机怎么办?
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带手机上课影响成绩、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不能自拔,上面的这些都是家长和老师们所担心的问题,随着手机等现代化电子产品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玩手机的频率也不断增加,慢慢的也摆脱不了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山东省开先例,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2019年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条例》规定,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该条例自2018年11月1日起已正式施行。
01 坚定自己的复习信念
考生们想要摆脱手机的诱惑,最重要的解决方法就是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不能放下手机。
其实,考生们总是看手机的原因一般有两个:
一是,考生们没有把复习放在心上,觉得时间还很充裕,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
二是,考生们没有找到足够吸引自己去认真复习的理由,或者说是自己的学习信念没有强大到主动要求自己去认真地完成复习任务。
考生们要明白一点,自律不是外部强加给你的东西,而是你自己强烈的觉得“我想要去做”,是自我意志的体现,这只能依靠自己来完成。
备选解决办法:实在无法集中精力复习的话,不妨在心里默念要考试了啊,要考试了啊,要考试了啊,给自己施加一点压力,有时候也能提升一点学习的动力。
02 狠狠心,不要带手机
对于自制力不强的考生来说,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复习的时候不带手机了。正所谓,眼不见为净,想刷手机的时候没有手机,那就只能学习了。
考生们也可以把手机放在同学那里或者父母那里,或者锁在抽屉里,尽量远离自己;如果有的考生实在做不到这一点,也至少要做到在复习的时候,手机是不在视线范围之内的,总之,不要让手机出现在影响你的范围里。
备选解决办法:如果你实在觉得没有手机就没有安全感,可以向专升本的学长学姐们学习,买一个老人机,没有上网功能,只能收发短信、打电话,这样即使有手机在身边也能降低玩手机的欲望。
03 关闭手机通知功能
如果你没有办法不带手机,那最好在学习的时候关闭各种手机通知。也不必一个一个软件的去关闭,先把所有后台运行的软件一键清理,然后把网断掉,最后把手机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了。
备选解决办法:考生们也可以借助一些手机APP来防止自己玩手机。有的手机APP可以在学习之前设置好学习时间,然后在这段时间内都无法打开别的软件,这样你也能稍微静下心,专心用在学习上。
其实,说了这么多,还是要提醒大家关于学习信念的问题。考生们要明白,在专升本复习阶段,到底是手机重要还是备考重要?为了考试的顺利通过,暂时放下手机又何妨?手机一时不看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但是,如果普通专升本考试错过了,那就真的是错过了,没有重来的可能!
如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由于它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手机一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现身了。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哪怕只是半天儿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卧不宁。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现代人。
手机依赖症 - 表现
1、走路时玩手机;
2、做饭时手机必须放旁边;
3、上厕所刷手机;
4、洗澡时,手机带进浴室;
5、醒来后第一件事是看手机;
6、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放手机;
7、找不到手机就心烦意乱;
8、手机没电很紧张;
9、手机没信号很抓狂;
10、朋友聚会,各自玩手机。
对策
①让自己睡个好觉。睡觉前看手机会扰乱正常作息。有研究显示,白天频繁看手机、发短信的人睡眠质量越差。
②有个好身体。手机是“健康的定时炸弹”,除了对腰椎、视力等有害,澳大利亚癌症兼神经外科专家库拉纳研究发现,手机与脑瘤等严重健康状况有关。虽然这一结论还未得到充分证实,但研究肯定了手机对健康的危害。
③远离疼痛困扰。人们在玩手机时忽略了身体的疲劳感,事实上,长时间低头会导致脊椎压迫,颈脖、头部和肩膀疼痛。英国一家知名医疗保健供应商调查发现,84%的18~24岁的年轻人在过去1年里,因为玩手机而遭受过颈脖和背部疼痛。
④让出行更安全。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1/3的人走路时会发短信、听音乐、打电话,他们忽略红绿灯的几率比不发信息的人高4倍;八成人开车会打电话或发短信,这一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高出4倍。
⑤让工作和学习更专注。美国密歇根大学一项研究分析表明,工作中仅仅发一条短信,都会使失误的次数增加。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研究发现,手机会让人持续处在多任务状态中,长此以往会出现注意力障碍等问题,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⑥感受亲情。我们慢慢淡忘了从前的欢聚时光、游戏互动、聊天畅想,人际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冷落了父母、孩子和爱人,自己也显得更孤独。因此,别让手机成为“第三者”,跟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最好放下手机。
什么是手机依赖症以及它的危害?
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需要一定的自律和意志力,同时也需要寻找其他的活动来替代使用手机。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自控手机使用,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
制定手机使用计划制定一个手机使用计划,明确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合,并尽量遵守。例如,在用餐、睡觉等时间段尽量不使用手机。
关闭通知关闭手机上的通知功能,避免被各种信息打扰。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查看手机上的信息。
寻找替代活动寻找其他的活动来替代使用手机,例如读书、锻炼、与朋友聚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你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还可以让你更好地享受生活。
不带手机出门当你出门时,尽量不带手机。如果必须携带手机,可以将手机设置为勿扰模式,只接收重要的电话和信息。
寻求帮助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自控手机使用,可以寻求帮助。例如,向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共同探讨如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你有手机依赖症么?
所谓手机依赖症,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点被手机控制了的“状态”,即是手机成了不可缺少的工具外,没有了手机就很难受的那种症状。其表现为: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 手机不响,心里打受;
3、大事小情,手机来办;
4、信号要满,电量得足;
依赖性氛围:
1、行为习惯导致的手机依赖?
2、个性问题导致的手机依赖
3、心理压力导致的手机依赖
依赖性的生活方式:
1、用听音乐和看书代替玩手机。
2、用面对面交流代替手机交流。
3、用户外活动代替手机游戏。
4、用一本书代替手机充电器。
5、用“系统脱敏”代替“一刀切”。
手机依赖性的危害:
1、长期对着手机对眼睛有害,造成近视或眼花;
2、造成颈椎病的发生;
3、对身体长期有辐射的危害;
4、造成对心理上的依赖。
如何摆脱过度依赖手机的困扰?
以前有过,后来逐渐摆脱了手机依赖。 手机使用之后立马关了,用电脑和别人交流。拔掉手机电源,或者让别人代为保管回复你的信息。第三,手机欠费后不续缴话费,去农村生活一段时间或者去偏远山区支教,彻底隔离与手机的接触,过一段时间便会发现对手机没有那么地依赖了。
孩子总是要玩手机怎么办?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过度依赖手机,感觉没收你手机一个小时,你分分钟都难受的要命。
通常,一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更本质的问题,透过现象抓本质,表面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何远离手机,核心就是如何做到自律,这里的自律不是某一天或某几天的坚持,而是长期乃至贯穿一生的自觉坚持!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自律,力图标本兼治:
1、自律的本质是什么?
2、自律的技巧有哪些?
自律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对自律有一个普遍的误区,通常我们认为,自律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对抗,“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自律必然会使我们感到难受或不适,实际上,这与其说是“自律”,不如说是自儿童时期以来,父母、学校、社会对我们强制约束的一种延续和内化。
当我们还是儿童时,掌管自控力的前额皮质未充分发育,儿童很难做到自律,所以需要外界的强制约束,但随着生长发育,我们已经具备成熟的自控力管理系统,但我们却仍旧延续儿时的“被自控”习惯,甚至内心扮演起“大人”的职责,时刻监督我们并准备发出批评的声音,“你要如何如何”,“你不能如何如何”。
科学表明,这些批评并不能强化我们自律和自控,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一方面,内心“大人”的要求和批评将自我切割,不仅无法引起自己的共鸣,还会引起我们的反感、对抗;另一方面,内心的冲突、对抗会严重挫伤我们的意志力、积极性、主动性,降低我们的自我评价和效率。
实际上,自律不是外部强加给我的东西,而是强烈的“我想要”,是自我意志的体现,是一种感到愉快并逐渐习惯的一种生活态度,与身心有益的东西必定是使人舒服,即使开始的时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作为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校园环境舒适,且没有迫切的工作、学习压力,生活不能强加给我们一个“我想要”,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寻找,如果找不到这个“我想要”,你哪来的动力进行自律?所以,问题只有一个,哪个才是你的有意义的、渴望去追求的、长期的“我想要”?
不与自己对抗的“我想要”,有一个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坚持一段时间后,自然而然的会内化为习惯,甚至会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想要坚持而难以舍弃,而“我不要”、“我必须”这样的训斥式、对抗式的自律,类似外界施加的压迫,行为很难内化为习惯,这里可以用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解释:
归因效应:通俗解释就是,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我们会认为行为是出于喜欢,随后对行为越来越喜欢,如果认为是行为是由于外力逼迫,我们对行为不仅不会喜欢,甚至越来越抵触。
个人以为,抓住了自律的本质,想要摆脱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自律的技巧有哪些?
自律的技巧有很多,不少回答都讲到了具体的方法,强制APP、关手机等等,都非常有道理,但个人以为这些更多是一种补充和辅助,效果因人而异,当然合适的技巧也会更容易达成目标,让自律事半功倍。下面是我非常喜欢的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十分钟原则。
我们都知道,如果有较强的玩手机冲动,不管是一味禁止还是一味屈从,通常结果都不好,我们需要在两者间做个权衡,即等待十分钟,在这十分钟想想目标理想或着手其他事情,如果十分钟后还想要玩就可以玩,不需要心生歉疚。
科学解释是:大脑容易被即时诱惑中的“即时”劫持,一旦将“即时”延后十分钟,那么它就成了未来的奖励,诱惑的力度就大打折扣,我们就有可能效扭转偏好,打破诱惑的劫持,恢复理性。此外,如果在这十分钟内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很容易就会把注意力从手机诱惑上拿开,十分钟后我们甚至会忘了手机这回事,至不济也会心如止水。
2)合理限制原则。
我们可能用手机看新闻,刷朋友圈,看小说等等,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下,某一个用途占用了绝大多数时间,于我而言就是拿手机看小说,我给自己定的原则就是:不可以拿手机看小说,想看可以,用电脑!这其实还是一种疏堵结合,既释放了看小说的欲望,又管理了手机的诱惑。
也有刷朋友圈上瘾的经历,我的措施是,一定一天某一个或某几个时间段可以尽情的刷,其他时间必须禁止,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手机玩的少了,连朋友圈都自然而然的不太想刷了。
3)保持清醒原则。
保持清醒指对内心保持敏感,敏锐发现情绪、行为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潜意识)真实动机,比如某个时刻想玩手机了,问自己一个问题,玩手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刷朋友圈,还是刷知乎,或者看新闻,或者仅仅是一种习惯反应?这样的区分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通常会模糊化具体原因,错误的笼统归因为“就是想玩手机”,这就会错误地放大手机的魅力和吸引力,让我们难以管理手机诱惑,而清醒归因则打破了这种幻象,让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手机,从而管理手机。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
这句话特别切合自律!自律的技巧很多,但通常只是看起来很美,如果不能把握自律的本质,了解再多也没用,但吃透自律的本质后,仅需辅以一两中自律技巧就能受益终身!
So,解决了手机的诱惑后,诸如刷朋友圈、小说、游戏等生活中的诱惑,我们当然也能够游刃有余!
让我们一起高效学习,幸福生活!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高太爷ID:gaotaiye0504
手机是把双刃剑,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机是我们永恒的课题大多成人都无法抵制手机的诱惑,更何况是孩子!单就健康而言,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面对孩子要求玩手机的请求时,不同家长给出的不同回复,有可能会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这些建议分享给家长们。
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 (手机游戏/电视)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比如多动症) 的可能性也越大。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建议:
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父母手机中拒绝下载任何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建议:
父母家人手机去化,即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基本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了。)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强压(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再玩就揍你) ;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 (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这两种方法,弊大于利。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建议:
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做法。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建议:
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机,是因为对性的好奇,父母可试探询问并委婉教育。如通过微信、扣扣或邮件的方式,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识等。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是否可以带去学校玩、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