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脑几代的配置好点-电脑系统几代好用一点
1.怎么判断笔记本电脑处理器是几代呢
2.两个电脑i7+950M+8G,i5+960M+4G,哪个好一点?
3.应该怎么挑选笔记本电脑
4.以INTEL的CPU为标志,按档次来分:到目前计算机分为几代了?
怎么判断笔记本电脑处理器是几代呢
CORE I5 8250U, 四核八线程,1.6GHZ, 睿频最高3.4GHZ, 功耗15W
第几代就是数字几开头,8250U就是第八代低电压
CORE I5 8250U和CORE I5 6300HQ都是四核心的笔记本专用CPU
CORE I5 8250U是低电压,低功耗CPU, 第八代CORE I更加先进的架构和工艺,而且还支持超线程, CORE I5 8250U无论是单核性能还是多核性能
所有笔记本CPU型号后面默认为M,代表移动版。
2.如果M变为H,则代表高性能版本,时钟频率更高,性能强,但功耗更大一点,如I7 4500H。
3.如果M变为U,则代表低电压版本,时钟频率很低,节能,性能变低,如I5 4200U。
4.如果M变为Y,则代表超低电压版本,一般用在超极本里,性能非常低,如I5 3339Y。
5.此外还有QM和XM,QM代表四核心,没有Q就是双核心,
6.XM代表至尊版,一般出现在旗舰级CPU的产品里,性能也是所有型号里最强的。
两个电脑i7+950M+8G,i5+960M+4G,哪个好一点?
明显是i7的要好一些。
这个好一点是在同一代的前提下。按照7代u来说,首先,i7支持超线程,i5不行,其次,i7的缓存比5大。再说显卡,950比960性能低了近20个百分点,但是一般的游戏应该是可以应付的。最后是内存了,8g对比4g的优势太明显了。
如果你是办公用,那么远后一个也是没问题的,如果要玩游戏或是做设计,那么强烈建议7的配置,5的配置会死人的。
应该怎么挑选笔记本电脑
应该怎么挑选笔记本电脑
应该怎么挑选笔记本电脑,传统的台式电脑有着笨重的缺点,所以就没有轻巧便携的笔记本电脑方便以及受欢迎,而且笔记本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大大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那么应该怎么挑选笔记本电脑?
应该怎么挑选笔记本电脑11、明确用途和预算
购买笔记本电脑之前,先要明确自己的用途,再结合自己的预算来选购笔记本。
用途
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用途,所购买的笔记本到底是做什么用?举个例子,如果是玩游戏,无疑是需要游戏本,因为游戏本在CPU性能、显卡性能以及散热性能更好,当然售价自然会贵点,一般建议5千元起步。当然还是平时只是简单的上网、轻办公、上网课、看等,这样的要求无疑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所以通常我们选择轻薄本就可以了,一般两三千起步。
预算
预算其实很重要,谁都知道越贵的笔记本性能越好,如果预算不足,例如只有两三千元预算,想要选购一款性能尚可的游戏本完全不现实的,心中幻想着各种好配置,都是过眼云烟。
2、借助电商平台选择笔记本
大家明确了自己的预算和用途之后,我们可以借助电商平台来选购笔记本,只是借助平台选购,并非让您直接在上面购买。例如京东,我们打开京东之后,搜索“笔记本”可以搜索到不同品牌不同价位以及不同配置的笔记本,不过笔记本是一个大类目,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类目,例如轻薄本、游戏本、轻薄游戏本等,后面我们会对这三种类型的笔记本做详细介绍,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我们想要一款玩游戏的笔记本,我们搜索“游戏本”,也就搜索到各式各样并针对游戏玩家的游戏本
借助电商平台选择笔记本
针对自己的预算来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例如我们购买一款游戏本,所承受的预算在6000-7000元,我们在价位框中分别填入6000-7000,点击确定,这时候笔记本将为您推荐6000-7000元价位的笔记本,相当于缩小了选购的范围。
笔记本价位
如果对笔记本有一定的有要求,我们还可以继续进一步来筛选,例如游戏本主流的屏幕都是15.6英寸,大多数人选购的都是这个尺寸,但是有些人觉得还需要屏幕更大一些,我们在屏幕尺寸可以选择17.3英寸,我们就可以17.3英寸,如果对CPU和显卡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在高级选项将处理器或者显卡等硬件进行点击进行一步筛选,这样选择起来更方便,相当于剔除了不想要的。
大家需要记住一点的是,笔记本屏幕、CPU、显卡一定要慎重考虑,这个后期一般无法升级,即使可以升级,散热也可能压不住,所以升级重要硬件很少的,而内存、硬盘,后期可以升级的,一般笔记本都预留了升级空间。
笔记本选购
如果有自己心仪的品牌,例如知名的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外星人等等品牌,我们可以点击品牌进行再一次的筛选,那么可选范围更少了,也更容易大家选购心仪的笔记本。
笔记本品牌
以上只是一个选购笔记本的思路,适合广大小白新手,笔记本这玩意说实话比较固定,外观和配置比较死,无法与DIY电脑自由度相比,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取舍,一台笔记本不可能所有方面都令你满意,毕竟众口难调,完全满足所有消费者几乎没有。
应该怎么挑选笔记本电脑21、明确需求
笔记本电脑作为生产力工具,一定要符合你的需求,不然就会“守空房”。办公/学习、影音/、游戏/剪辑,按照应用场景及内容,我们分为以上几类,相应也可以给笔记本画像。
办公/学习,对于配置要求不高,重点考察便携性、续航以及稳定性;影音/,本质上在这些应用场景下主要需要电脑的屏幕、存储两个方面;游戏/剪辑,这是典型重度应用场景,需要性能强劲的PC!
2、选产品
根据自己需求,你就可以通过排除法来减少自己选择的对象!当然如今的笔记本产品我们也可以笼统的分为两类:轻薄商务本以及游戏影音本!
看名字你就可以对应该选择的产品有所了解了。没错如果你的应用场景单一且不涉及游戏等应用,那么轻薄型产品是最佳选择!在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看自己需要的尺寸(13/14/15),接口以及处理器和硬盘!
如果你应用场景复杂且涉及游戏,或者你想要高性能产品那么游戏本是个不错的选择!从价格上来讲,中低档游戏本与很多轻薄本不相上下,当然两者的却别主要是在便携性。
此外还有一些产品介于两者之间,我们称其为高性能商务本,这些产品融合了轻薄本与游戏本的一些优势,属于这种选择。
当然在选产品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外观!俗话说人靠衣装,如果你是用的笔记本“着装不整”,场面就会有些尴尬!比如作为商务人士,在办公区使用一台外观花哨的游戏本就很辣眼睛(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个性)...就外观而言,相信我很多厂商会场你眼前一亮!
3、看性能
没错,这部分不管怎样你都要了解,简单说就是看处理器、显卡、内存、存储(在你确定屏幕尺寸后)。
对各种参数完全不懂的人,如何挑选笔记本电脑?
处理器主要是英特尔与AMD两家,简单来说,型号从左向右数字越大越强,如何取舍就看你了!游戏本一般会搭载标压(高功耗)版本,轻薄本则是低压(低功耗)…这也是考虑到两类产品的定位!游戏本为了保证性能,处理器自然也要有足够的功耗支持,而轻薄本则主打便携和续航,自然都打在低功耗处理器,通过“各方努力”轻薄本续航达到8小时也很轻松。
显卡,轻薄本用户基本可以不用考虑了,因为你们只有集成显卡可选,游戏本用户则要看独立显卡——NVIDIA与AMD!同样型号数字越大,性能越强,另外注意显存!在这里还有一点要介绍,对于预算充裕的用户来说,是可以选择“超轻薄游戏本”的!没错,游戏本的性能,轻薄本的外观!
在英伟达发布10系显卡后,退出了Max-Q技术,从而让游戏本的'厚度压缩到不足20mm,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同时你不需要担心这类产品的散热问题,因为OEM厂商已经为此做了很多功课!不过正如上面提到的,这类产品的价格...很考验你的钱包!
对各种参数完全不懂的人,如何挑选笔记本电脑?
至于内存,一般我们会有4GB、8GB以及16GB可选(目前基本都是DDR4),越大越好!存储,当然也是越大越好,不过有一个前提——最好要有固态硬盘!
简单来说,固态硬盘可以让你的电脑更加流畅、灵敏!相信很多同学都为自己老旧电脑缓慢的开机速度而苦恼,相比纯机械硬盘,使用固态硬盘开机时间可以大幅缩短,甚至只需要不到十秒钟!除此之外对于程序启动、加载以及数据传输,固态硬盘的高效性都可以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在体积上,固态硬盘可能只有机械硬盘的一半,这对于减轻笔记本重量、压缩厚度后十分关键!所以说,尽管在成本上固态硬盘要高一些(容量越大越贵),但真的是物超所值!
应该怎么挑选笔记本电脑3游戏本
一、性能。关键词:大屏、CPU、显卡。
性能可以说是一台笔记本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再好看的笔记本配上鸡肋性能都会让用户一点使用欲望都没有。屏幕是笔记本的重要元器件之一,建议大家选择广角IPS屏幕,大小选择自己喜欢的,分辨率在1080P左右为宜,因为传统的720P显示器太过辣眼睛,2K级别又略显鸡肋,不仅浪费性能还会导致字体显示过小。
再来说说CPU,CPU是电脑的心脏,靠它维持电脑的正常运行,这里我推荐大家选用英特尔系列,打打网游看看**的用户选择I5足矣,喜欢玩单机的用户可以加钱上I7,这里要注意,CPU后面带U的都是低压CPU,如I5-7500,这类CPU特点是功耗低,使用这种U的电脑续航会有所提高,但是性能较差。怎么选择就仁者见仁了哈。
最后说说显卡,这可能是游戏玩家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来说说NVIDIA,以GT950M为例其第一位数字为9代表这是第几代产品,和性能高低无关。第二位数字则代表性能级别。这里小白要注意显存并不是衡量显卡的标准哦,而且同型号显卡显存提高并不是特别有用,倒是DDR5显存会有较大的提升。
并不按照从1到9的递增规律来看,GT950M只能算做中低端显卡,这个级别的显卡会让您在玩很多大作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吃力,但是玩网游还是却是游刃有余。选择可以查看显卡天梯图,入门级别不建议购买(不如核显系列),性能级别适合只玩网游和一些要求不高的单机,喜欢大作的小伙伴可以选择高性能级别的,当然价格也是蹭蹭的涨。
二、产品做工。关键词:外观、材质、音质。
注重颜值的小伙伴可以在外观上多做些考虑,毕竟大家还是喜欢以貌取本的,哈哈。材质与音质建议自己到实体店去看看,毕竟网上看再多,不如自己实际考察下,外壳建议选择金属的,质感会很好。
三、性价比。关键词:钱钱钱。
学生们对性价比是很看重的,当然性价比并不是一味的低价,我们并不能一味的追求低价,而是期望在适合价位档买到性能最高的机型,比如大多数学生用户都希望能在6000元左右的价位买到i7四核(标压)外加GTX9系列独显的机型,除此之外整体的外观设计也要具有个性化特质。
四、轻薄长续航。关键词:便捷、低功耗。
这类笔记本一般是比较适合妹子或者喜欢把电脑带去自习室的学霸们。自习室的桌子普遍来说宽度都比较窄,因此就形态来说必须要满足轻薄的特点。
本本一定要尽可能的长续航,虽然自习室都配有插座插板,但基本上笔记本如今已经是人手一台,因此插座和插板必然十分紧俏,去过自习室的同学们都知道,插座插板配套的必须要座位合适,但被各种奇葩占座法袭击的大学自习室,这显然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INTEL的CPU为标志,按档次来分:到目前计算机分为几代了?
11年:4004 微处理器
4004 是Intel第一款微处理器,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处理器,4004的诞生要归根于Busicom 计算器,因为当初这款款微处理器是作为日本计算器制造商 Busicom项目的一部分,开发一套用于可编程计算器家族的芯片,Busicom最初为这个提供了12种定制的芯片,Busicom 向Intel支付了 60,000 美元,因而获得了该微处理器所有权,之后Intel提出用 60,000 美元换回微处理器设计的所有权,Busicom 同意了英特尔的请求,并且于11 年 11 月 15日,Intel面向全球市场推出了 4004 处理器,该处理器拥有2,300晶体管数量,速度为108 KHz,当时售价为 299 美元。
12 年:8008 微处理器
8008是Intel在12年推出的,它的性能是4004的两倍,拥有3,500晶体管数量,速度为200 KHz,并且于14年被一款名为 Mark-8 的设备用,Mark-8 是第一批家用计算机之一,此时台式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最初雏形。
14 年:8080 微处理器
Intel在14年推出了性能更强大的8080处理器,拥有6,000晶体管数量,速度为2 MHz。8080是第一款个人计算机 Altair 的大脑。在当时,计算机爱好者花费 395 美元即可购得 Altair 套件,之后的数月内,Altair 的销售量达到数万台,造成了电脑销售历史上第一次缺货现象。
18 年:8088 微处理器
趁着市场销售正好的时机,以及市场需求的提升,Intel在18年推出了性能更出色的8088处理器,该处理器拥有29,000晶体管数量,速度可分为5MHz、8MHz、10MHz三个产品,首次在商业市场给消费者提供了更自由选择,同时Intel成功将 8088 销售给 IBM全新的个人计算机部门,使得 8088 成为了 IBM 全新热销产品IBM PC 的大脑。
1982年:286 微处理器
286(也称 80286)是处理器进入全新技术的标准产品,拥有134,000晶体管数量,具有6MHz、8MHz、10MHz、12.5 MHz四个主频的产品,286是Intel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处理器,即可以运行所有针对其前代处理器编写的软件,这一软件兼容性也成为了Intel处理器家族一个恒久不变的特点,该产品发布后的 6 年内,全世界基于 286 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便达到了大约1,500 万台。
1985 年:386微处理器
为了适应企业的全球化发展,Intel于1985年秋天发布了一款386处理器,它可以说是286的升级版本,拥有275,000个晶体管数量,约是最初的 4004 处理器的 100 多倍,386是一个 32 位的“多处理”芯片――即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具有16MHz、20MHz、25MHz、33MHz四个主频的产品。
1989年:486 微处理器
486处理器拥有120万个晶体管数量,频率分为25MHz、33MHz、50MHz三个版本,486处理器的应用意味着用户从此摆脱了命令形式的计算机,进入一个 “选中并点击(point-and-click)”的计算时代,486处理器首次用内建的数学协处理器,将负载的数算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显著加快了计算速度。
1993年-19年:奔腾处理器
奔腾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并且影响了PC领域十年之久,目前该“名字”依然在沿用,奔腾处理器支持计算机更轻松的集成“现实世界”数据,如语音、声音、手写体和等。
1993年3月22日,英特尔同时发布Pentium 60MHz 和 66Mhz 处理器,并且都用了0.80 微米工艺技术制造,核心由31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4年3月7日,英特尔同时发布Pentium 90MHz 和100Mhz 处理器,并且都用了0.60 微米工艺技术制造,核心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4年3月10日,英特尔发布第一颗笔记本Pentium 处理器(Pentium 75MHz),用了0.60 微米工艺技术制造,核心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5年3月27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120MHz处理器,用了0.60 微米/0.35两种工艺技术,不过核心依旧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5年6月,英特尔发布Pentium 133MHz处理器,用0.35工艺技术制造,核心提升到由33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5年11月1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150MHz、Pentium 166MHz、Pentium 180MHz、Pentium 200MHz四款处理器,并且用了0.60 微米/0.35两种工艺技术,核心提升到由550万个晶体管组成。此时INTEL在以前设计基础上增加了L2 cache为256K和512K两种版本。
1996年1月4日,英特尔又发布Pentium 150MHz、Pentium 166MHz两款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不过核心由33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6年6月10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200MHz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不过核心还是由33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年1月8日,英特尔发布两款MMX 指令技术的Pentium 166MHz、Pentium 200MHz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提升到4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8年1月12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266MHz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33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1998年:奔腾II处理器
19年5月7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233MHz、Pentium II 266MHz、Pentium II 300MHz三款PII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提升到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年6月2日,英特尔发布MMX 指令技术的Pentium II 233MHz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4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年8月18日,英特尔发布L2 cache为1M的Pentium II 200MHz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550万个晶体管组成。
在19年Intel开始将其处理器全面转入了slot1接口平台,而Intel的这一发展也被看作是其技术策略受市场需求强烈影响的强有力的证据。对于使用slot1接口唯一的技术解释就是处理器内部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放置二级缓存因此要将其放在另外的一块电路板上面。而在这个时代的开始Intel也推出了不带二级缓存的用slot1接口的赛扬处理器。
在这个时期100MHZ频率的SDR内存已经出现在市场上,但是Intel却惊人地宣布他们将放弃并行内存而主推一种名为Rambus的内存,而一时间众多大公司如西门子、HP和DELL等都投入了Rambus的门下,不过后来DDR内存的流行也证明了Intel的失败。
1998年1月26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333MHz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8年4月15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350MHz、Pentium II 400MHz和第一款Celeron 266MHz处理器,此三款CPU都用了最新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8年6月29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Xeon 400MHz处理器,同时提供 L2 cache为512K和1M两种版本,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8年8月24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450MHz处理器,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8年10月6日,英特尔发布L2 cache为512K 的Pentium II Xeon 400MHz处理器,同时此CPU是专门为双处理器服务器主板而开发,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9年1月5日,英特尔发布L2 cache为512K、1M、2M三中版本的Pentium II Xeon 450MHz处理器,同时此CPU是专门为四路处理器服务器主板而开发,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9-2000年:奔腾III处理器
1999年2月26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450MHz、Pentium III 500MHz处理器,同时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950万个晶体管组成,从此INTEL开始塌上了PIII旅程!
1999年5月17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550MHz处理器,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9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9年8月2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600MHz处理器,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9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9年10月22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500MHz~733MHz多个处理器,此时用了最新0.18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256K的二级缓存,核心由2800万个晶体管组成。
2000年3月8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1.0GHz处理器用了最新0.18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256K的二级缓存,核心由2800万个晶体管组成。从此INTEL迈上了G时代里程。
2000年3月20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850MHz、Pentium III 866MHz处理器,用了0.18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256K的二级缓存,核心由2800万个晶体管组成。
2000年5月24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933MHz处理器,用了0.18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256K的二级别缓存,核心由2800万个晶体管组成。
socket370封装开始推出的时候,有一部分消费者舍弃了slot1平台而选择了新的处理器。新的PGA封装分为PPGA和FC-PGA两种,前者较为廉价,因而被赛扬处理器所用,而更为昂贵的后者则被奔腾III处理器所用。例外的是:用Mendocino核心的赛扬处理器同时有这两种不同封装的版本。用PPGA封装的赛扬处理器可以通过转接卡在slot1主板上使用,而用FC-PGA封装的奔三处理器则无能为力了。
2000-2002年:Pentium 4处理器
2000年11月20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4 1.4GHz、Pentium 4 1.5GHz处理器,用了0.18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256K的二级缓存,核心高达4200万个晶体管组成。此时迎来了INTEL的P4时代。
2001年4月23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4 1.6GHz、Pentium 4 1.7GHz、Pentium 4 1.8GHz处理器,用了0.18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256K的二级缓存,核心高达4200万个晶体管组成。
Socket423是与slot1接口同样短命的一个产物,它从2000年10月推出到2001年8月仅仅使用了不到一年。多数用户最后都升级到了更成熟的socket478平台,而很多购买了socket423处理器的用户的投资都打了水漂。用socket423接口的CPU只有一款,即Willamette核心的奔腾四处理器。最终这款处理器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远低于预期,但在同期Intel的市场份额还有所增长,奔腾四和Netburst的发布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直到今天Intel的3.8GHZ主频的处理器用的还是这种架构。在新的处理器中还应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例如支持快速流编码的SSE2指令集等。
2001年8月27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4 1.9GHz处理器,用了0.18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256K的二级缓存,核心高达4200万个晶体管组成。
2001年8月27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4 2.0GHz处理器,用了最新0.13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512K的二级缓存,核心高达5500万个晶体管组成。
2002年1月7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4 2.20GHz处理器,用了最新0.13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512K的二级缓存,核心高达5500万个晶体管组成。
2002年4月2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4 2.40GHz处理器,用了最新0.13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512K的二级缓存,核心高达5500万个晶体管组成。
2002年5月6日,英特尔发布三款前端总线为533MHz的 Pentium 4 2.26 GHz、Pentium 4 2.40 GHz、Pentium 4 2.53 GHz处理器,用了最新0.13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512K的二级缓存,核心高达5500万个晶体管组成。
2002年8月26日,英特尔发布2款前端总线为400MHz的 Pentium 4 2.50 GHz和Pentium 4 2.60 GHz处理器,同时发布了前端总线为533MHz的 Pentium 4 2.66 GHz和Pentium 4 2.80 GHz处理器,这四款CPU都用了最新0.13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512K的二级缓,核心由5500万个晶体管组成。
随着处理器主频和内部集成晶体管数目的增加,处理器消耗的能量也开始大大增加。为了满足处理器所需要的巨大电能,因为奔腾四处理器的功率达到了72W,因此它需要在主板上附设额外的电源接口来满足处理器的供电需要,而由于发热量的增加,一个散热风扇也成了一个必需品。Intel主推的与奔腾四搭配的平台是850平台,双通道的Rambus内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5GB/S的内存数据带宽,但是由于Rambus内存价格昂贵所以使得早期P4平台相当昂贵。而由于契约的限制Intel又无法使用当时已经出现在市场上的DDR内存。
尽管新的奔四处理器相当成熟,但是在市场上的销量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昂贵的RDRAM内存。虽然后来Intel推出了845解决方案使得用户可以使用SDR内存,但是SDR内存的数据传输速率显然不能够让人满意。当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DDR内存,但由于协议问题Intel不能使用这种廉价的解决方案。
经过了消费者漫长的等待Intel终于和Rambus达成了协议,之后Intel马上推出了845D和845GD两种基于DDR内存平台的芯片组。虽然DDR相对SDR数据带宽增加了一倍,但是相对于Rambus还是有所不足,知道双通道DDR内存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2002-2004年:超线程P4处理器
2002年11月14日,英特尔发布前端总线为533MHz的 Pentium 4 3.06 GHz处理器,用了0.13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512K的二级缓存,核心由5500万个晶体管组成,而且支持超线性技术!
2003 年 11 月,英特尔发布了支持超线程(HT)技术的P4 处理器至尊版 3.20 GHz,用0.13 微米制程,具备 512 KB二级高速缓存、2 MB 高速缓存和 800 MHz 系统总线速度。
2004 年 6 月,英特尔发布了P4 3.4 GHz处理器,该处理器支持超线程(HT)技术,用0.13 微米制程,具备 512 KB二级高速缓存、2 MB 高速缓存和 800 MHz 系统总线速度。
2005-2006年:双核处理器
2005年4月,英特尔推出了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奔腾至尊版 840,主频为 3.2 GHz,它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执行内核, 能够充分利用以前可能被闲置的,同时处理四个软件线程。
2005年5月,英特尔发布了 奔腾D双核处理器,它与 945高速芯片组家族一同推出,可为消费者更好的性能享受,例如:环绕立体声音频、晰度和增强图形功能。
2006年1月,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D 9xx系列处理器,包括了支持VT虚拟化技术的Pentium D 960(3.60GHz)、950(3.40GHz)和不支持VT的Pentium D 945(3.4 GHz)、925(3 GHz)(注:925不支持VT虚拟化技术)和915(2.80 GHz)。
2006 年7月,英特尔发布了十款全新酷睿2 双核处理器和酷睿至尊处理器,酷睿2包括五款专门针对企业、家庭、工作站和玩家(如高端游戏玩家)而定制的台式机处理器,酷睿2可实现高达 40% 的性能提升。
不过,Pentium D谈不上是一套完美的双核架构,Intel只是将两个完全独立的CPU核心做在同一枚芯片上,通过同一条前端总线与芯片组相连。两个核心缺乏必要的协同和共享能力,而且还必须频繁地对二级缓存作同步化刷新动作,以避免两个核心的工作步调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Pentium D带来的进步并没有人们预想得那么大!更糟糕的是,由于目前的大型3D游戏几乎都无法支持双核平台,导致Pentium D/XE的游戏效能很不理想,只能与同频率的单核心产品相当,估计这一点让玩家们饱受打击!
几乎在Intel推出Pentium D/XE的同时,AMD也推出了双核架构的Athlon 64 X2处理器。象Intel一样,AMD并没有为Athlon 64 X2处理器专门开发新的核心,本质是仍属于Athlon 64核心的衍生版本。与Intel不同的是,AMD早在设计K8架构时就考虑到了集成双核的可能性,而且为了构建多处理器的弹性互联架构,为K8核心增加了一个专门与其他CPU通信的任务指派单元!
总结:虽然“奔腾”产品今后一段时段还将出现在市场上,媒体的焦点将全面转向“双内核”,如果现在还有媒体紧盯着“奔四”不放,那一定会被圈内人称为“外行”。2006年,双核将成为市场主流,非双核产品将逐渐淡出。2006年英特尔将在台式机、服务器、笔记本电脑全线产品使用双核处理器,全线进入双内核时代。到2006年底,40%的英特尔台式CPU、70%的笔记本电脑CPU和85%的服务器CPU将向多内核设计发展。双核,不再是服务器高端领域的专署,2006年英特尔将全面推进双核技术走入每一个家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