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电脑系统设置nvme-mac电脑系统设置无法启动
1.苹果mac 更换硬盘 重新写码
2.还在用128G Macbook?699元升级1T英睿达SSD
3.彻底解决MacBook Pro硬盘空间不足问题,更换SSD
苹果mac 更换硬盘 重新写码
2010 年的时候买了 09 年末的 MACBOOK 小白,由于技术发展,软件越来越吃硬件内存,现在2G 内存别提基本的工作了,连开机都有困难,每次一点就一个风火轮,基本就是一块 13 寸的板砖了。。。
众所周知 HDD 机械硬盘速度不如 SSD,如今新机子都是 SSD 固态硬盘了,而博主还在用着第一代 SATA 接口的 HDD,看看下面的读写速度,灾难啊!我不相信谁还能比我更慢!!!
以前因为小白不懂,以为机子从此报废了,一直放着吃灰 ING,以为笔记本除了买新的没别的办法。
结果最近发现可以直接改装,为了抢救小白,同为小白的黑科技娃娃踏上了更换 SSD 之路,操作起来居然比想象中的简单很多,特此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同为菜鸟的你我皆可执行。
虽然主要针对 MAC 笔记本的升级,但其他电脑的升级也可以一并借鉴,道理是一样的。
常规警示:本人只负责分享自己的方法经验,而每个人的水平各有差异,小白手残党后果自负,请谨慎操作!!!
(非专业人士,全文自己摸索研究,有些不太精确的地方,欢迎留言指正,杠精退散!)
更换硬盘和内存前,还是先进行常规的知识点普及,再三强调,做一件事情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然只会被人带节奏,让你买什么就买什么。不动脑子只能被坑。
硬盘的概念
硬盘一般分为机械硬盘、固态硬盘、混合硬盘,从应用场景来说,硬盘又分为监控盘,企业盘、消费盘。
机械硬盘 HDD
来源于网络
最早的硬盘起源于磁盘驱动器 HDD(Hard Disk Drive),即传统机械硬盘。HDD 在旋转碟片上以磁性方式存储数据,多为金属配件,所以比较重 ,速度跟转数有关,转数越大速度越快。
HDD 根据记录数据模式的不同,又分为PMR 盘(垂直记录)和 SMR 盘(水平堆叠记录)。
SMR:因为容量大,一般用来当作移动硬盘储存照片、视频等,由于只有一套磁头,所以不适合当作系统盘,频繁写入容易掉速。
PMR:一直以来都是用来当作系统盘的,当然也可以当作备份盘使用,就是噪音比较大。
机械硬盘损坏的最主因是机械振动,还有进灰、盘片磨损、断电等,所以一定要当心磕碰,注意整理磁盘碎片,能大大提高 HDD 的磁盘寿命。
目前机械硬盘因为其成本低廉以及容量大等因素仍然占据着硬盘市场的一定比例,基本 1T 以上的大容量都是用的机械硬盘作为储存盘,1T 以下价格允许的话都是上 SSD 的作为系统盘。
优点:
品质过硬,没有擦写寿命,如果使用环境良好(无振动、进灰、盘片磨损),就可以长久保存下去。
价格低廉,容量大
数据备份靠谱,只要不是严重的物理损坏,基本数据都可以恢复。
缺点:随机读写是硬伤,速度慢、耗功率费电、不抗震。
固态硬盘 SSD
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驱动器,基于 Flash 存储技术,将非易失性 NAND 闪存作为存储介质,从根本上增加了 SSD 在硬盘上的使用率,硬盘读写速度有了大幅的提升。
SSD 工作原理:和机械硬盘不同,它不能直接在一个已有数据的存储区内覆盖写入,而是先将原位置的数据擦除,再写入新数据。其实就是“读”→“擦”→“写”。
固态硬盘由NAND 闪存颗粒,DRAM 缓存芯片,主控芯片三个主要部件组成的。主控芯片控制数据的写入写出,颗粒存储数据,缓存芯片就是缓存数据的。(早期有些硬盘是没有缓存芯片的)
从外观上看,颗粒占据了整个固态硬盘内部 70%左右的空间,当然采购成本也是最高。但其实硬盘的技术核心是主控芯片,它的功能类似于一个小型的 CPU,起着指挥、运算和协作的作用。
闪存颗粒(存储单位)主要分为四种类型:SLC 单层式储存、MLC 双层式储存、TLC 三层式储存 、QLC 四层储存。(四者在价格和使用寿命上依次降低,P/E 越来越低)
SLC 颗粒属于企业级的,市场上少见,原本MLC 比 TLC 更贵,寿命更长,但现在市面上已经开始用TLC 颗粒代替 MLC 了, 因为 tlc 可以模拟 slc 缓存,大的缓存加上大容量,一般可以追平 MLC 的寿命了。
而吊车尾的 QLC 出来不久,骂声很多,小心真香定律,先观察看看其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再来下定论。
注意:有时候厂商故意用3bit MLC 来叫 TLC 的硬盘,就是为了让普通消费者误以为这个是 MLC,其实只是叫法不一样,真正的 MLC 专业写法是 2bit MLC,3bi MLC 就是 TLC, 4bit MLC 就是 QLC。
闪存颗粒还有单面布置的 2D 颗粒和双面布置的 3D 颗粒之分,如今是以能写入更多数据的 3D 堆栈技术为主。
3D 颗粒里的V-NAND 颗粒堆栈技术一代比一代层数多,不仅提高了颗粒性能,同时也提高了颗粒寿命。,从第一代 die 容量 128Gb(16GB)的 24 层,到第五代的 96 层,据说马上要 128 层了。
优点:轻便体积小、功耗低、随机读写速度强大。
缺点:散热不如 HDD,擦写寿命有限、价格贵、坏了只能换新无法修复。
现在电脑的主流硬盘已经变成了 SSD 固态硬盘,这种硬盘主要通过接口区分种类。后面会展开详细介绍。
知识点:
P/E:代表闪存颗粒的寿命单位,写入数据会对固态硬盘的颗粒进行擦写,颗粒完全擦写一次叫做一次 P/E。
(P/E 的擦写次数是有限的,比如一个 250G 的固态硬盘全盘写入 250G 数据后,则消耗掉了一次 PE 寿命,当然也可以分几次写入消耗一次 PE,比如分别写入 125G 数据两次也是消耗一次 P/E。全消耗完了,颗粒就挂了。)
颗粒如果是大厂的主流型号,可从网上查到。如果是小厂可能经常换颗粒,只能自己拆开查看。
SLC 颗粒 :大约擦写 1 万个 P/E
MLC 颗粒:大约为 3000-10000 个 P/E
TLC 颗粒:大约为 1000-3000 次个 P/E
QLC 颗粒:大约为 500-1000 个 P/E
掉速的硬盘主要是 TLC 和 QLC,他们主要依靠模拟 SLC 缓存来加速,如果硬盘剩余容量不够,而缓存也刚好用完了,速度就会掉得很快,就是 TLC 少掉点,QLC 掉得多一些的区别。
MLC 不掉速的原因是依靠真实写入速度,是多少就是多少,因此才不会掉速。
混合硬盘 SSHD
基于传统机械硬盘诞生出来的新硬盘,除了机械硬盘必备固件,还内置了 NAND 闪存颗粒,颗粒将用户经常访问的数据进行储存,可以达到固态硬盘般的读取性能。但是写入不好,即下载很慢。
不多说了,这个只是 SSD 天价时代的衍生产物,现在 SSD 价格已经下来了,就不要折腾这种半吊子货了,直接 SSD 系统盘走起。
冷数据备份小知识:后面可能再开一篇如何选择移动硬盘并延长硬盘寿命加速的方法。
移动硬盘 —— 基本都是使用机械硬盘,因为 HDD 保存数据寿命比 SSD 更长些。你可以自己买个移动硬盘盒或硬盘底座 DIY,把带有 3.0USB 接口的机械盘插进去,就能当普通的外接移动硬盘使用了。注意机械 SMR 只适合做仓库盘,最好不要频繁写入当作系统盘。
友情提醒:
硬盘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如果长期处在 40 度以上的工作温度寿命都会减半。一般 SSD 硬盘温度 40 度,M.2 高一点 50 度这样,硬盘温度>70℃才开始降速,热量集中在主控上,可以买一个散热贴贴上。
不管是 HDD 还是 SSD 都无法永久保存数据,基本十几年就算不错了。
HDD 当备份盘长时间不开启的话,会受到磁场影响,磁粒子极性偏移消磁,电脉冲信号就出错,数据就没了,长时间不用也容易出坏道,需要定期上电扫一下。
SSD 的寿命比 HDD 更短,如果你用了 SSD 做备份盘的话,小厂硬盘最少每周都得通个几小时的电让固件做一些自校正,否则就容易再也打不开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大厂的 SSD 断电放个一两年也可能有小概率出错,差一点的配置,比如 QLC 应该就直接跪了。
别跟我说什么云盘储存,资料泄露分分钟的事情,最靠谱的方式就是重要数据至少存两份,如果两个硬盘同时坏算我输!!!
如何选择 MAC 的 SSD 硬盘?
知道了硬盘的基本概念后,现在要开始教你如何选择 SSD 硬盘进行 MACBOOK 笔记本升级了。
第一步:确定硬盘品牌
小厂硬盘一般不考虑,除非你只是暂时过渡用一下,长期使用的工作电脑,作为生产力工具肯定是一份价钱一分货的。
现在除了三星之外,很多品牌的固态硬盘不再使用完全自主研发的主控芯片了。硬盘原厂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主控设计和固件研发工作外包给专门的主控供应商,通过定制固件的方式生产自己的品牌硬盘。
而硬盘最为核心的技术就是主控,主控芯片的算法直接决定了颗粒的实际体验和使用寿命,如果颗粒的寿命够长,其实就等同于固态硬盘的寿命够长。三星的自产自销完全可以控制主控的品质,不会有购入第三方不合格配件的问题。
再来固态硬盘的闪存颗粒,这个是高发区,外传有原片、黑片(不稳定的边角料)、白片(淘汰的次品),像三星和 Intel 等厂商的固态硬盘基本是原片颗粒。
白片:经检测过的白片稍微差于原片,不是那么的稳定,和原厂也拉不开太大差距,达到了行业要求,这些白片会被二线硬盘厂商采购,也还能用。
黑片:残次品,本应被销毁,但仍然有些通过特殊渠道流入了消费级市场,然后被不良厂商打包做成了固态硬盘,这些黑片固态属于用都不能用的水平,随时黑屏丢数据或者开不了机是常态。
还有一些划线颗粒,这些颗粒基本和黑片一样,被黑心卖家偷偷流入市场进行封装销售的。就问你怕不怕,还敢用小厂的吗?
MAC 的硬盘大多是 Sandisk、Samsung 和 Toshiba 代工的(不固定,可能经常在更替)。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 2015 年之后的 MAC 笔记本,硬盘是焊在主板上的,不能换了,只能通过外接移动硬盘的方案来扩容。而幸运的是小白机型虽老,但是还可以更换硬盘。
通过研究我最后还是敲定了三星,因为好评多过恶评,当然可能有更好的,但是外行只能研究到这了。
第二步:确定硬盘尺寸。
磁盘尺目前的硬盘尺寸主要为 1.8 英寸、2.5 英寸和 3.5 英寸三种(英寸是根据对角线得来的,没有统一标准) 。
按尺寸划分 1.8 英寸多为 SSD 移动硬盘;2.5 英寸的为笔记本 SSD 硬盘和 HHD 移动硬盘;3.5 英寸的则为台式电脑机械硬盘。
通过拆机,发现我的 MACBOOK 笔记本用的是老的 HDD2.5 inch 硬盘,所以升级硬盘也一定要选择相同尺寸的 SSD 硬盘,这样才能放入硬盘位。
第三步:查看 MAC 硬盘接口信息和数据协议
使用什么固态硬盘主要看电脑主板支持什么接口和什么数据协议。
以 MACBOOK 小白为例:点击屏幕左上角的苹果 logo 处——选择“关于本机”——在弹出的提示框中点击“更多信息”——然后点击“系统报告”—— 点击 SATA/SATA Express (如果要查看 USB 接口点击 USB 那栏)
SATA/SATA Express 的栏目右边看到物理互连:代表接口类型是 SATA
链接速度:代表接口带宽,6 千兆位表示你的笔记本主板支持 SATA3;如果是 3 千兆位的话,那么表示笔记本主板支持 Sata2。
协商的链接速度:指的是当前硬盘位的接口速度。之前我没换硬盘前这栏显示的是 1.5 千兆位,现在换了 SSD 后成了 3 千兆位了。
描述:查看到用的 AHCI 协议
我的小白是十年前的款式,USB 接口是 2.0 的,由上信息可知,主板上支持的是 SATA 2 接口,数据协议是 AHCI。
协商的链接速度代表我之前硬盘的速度,没换硬盘前是 1.5 千兆位的 SATA1 机械硬盘。虽然我换了支持 SATA3 的三星 SSD 硬盘,但是速度也只能跟着主板的 SATA2 接口走。
SATA2 接口要比 SATA3 接口慢至少一半,但换完至少比起 SATA1 速度还是有明显提升的,到达了 SATA2 的极限读取速度 260M 左右,强了 6 倍多吧,如果我主板支持 SATA3 的话,估计应该可以达到 500MB/S 左右。
SATA2 主板接口速度
第四步:确定 SSD 硬盘接口
分清了主板用的什么协议和接口后,得确定 SSD 的物理接口类型和协议了,必须要跟主板的配合,不然买来可能根本就用不了。
注意以下表格是我个人研究后总结的,其实主板有很多接口类型,我只着重讲解市面上最常用的还是 SATA 和 M.2 接口的硬盘,可能不是很精确,望专家留言纠错。
来源于网络
说明:表格如果看起来不直观的话,可以通过说明结合上图来看。
把 SATA 接口看作是一个小出口(又分成 SATA1、2、3 三个出口),M.2 接口是一个大出口(分为 Socket2 和 Socket3 两种),AHCI 和 NVME 这些数据协议可以看作交通工具。
SATA 出口只能用自行车(AHCI)的速度走 SATA 通道,SATA 路太小没法通过 NVME 这种汽车。
M.2 兼容了 SATA 路和 PCI-E 路,可以选择汽车 NVME,也可以选择 AHCI 自行车。(走 pcie 不等同于支持 nvme,pcie 硬盘也有 achi 协议,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可以忽略不记了,现在 NVME 基本都是走 PCIE 路), 交通工具起重要作用,而通道宽窄也对速度有影响。
PCIe 通道走 NVME 协议的硬盘速度是最快的,它的4K 随机读写性能和 4K 多线程,延迟各方面都是强于 SATA 固态的,支持多个 LANE,每个 LANE 都是 8Gb/s,这样性能就倍数增加了。比如 SSD 的 PCIe 3.0×4 lane,性能可以做到 3500MB/s 左右。
SATA : 串行 ATA,是一种计算机总线,发明于 2003 年,SATA 与串行 SAS 的两者扁平电缆兼容,SATA 硬盘可接上 SAS 接口,叫串口硬盘,IDE 是并口的,此工作模式已经淘汰了。一般用于使用 2.5 英寸硬盘的笔记本和台式机。
MACBOOK 主板 SATA 接口(2.5 英寸硬盘口)
一些老电脑的主板,可能仅有 SATA2.0,甚至 SATA1.0(比如我的 MACBOOK 小白),这类接口由于最大支持的速度有限,无法完全发挥出 SSD 的性能,因此一些老爷机或者比较老主板的电脑用户,除非更换支持 SATA3.0 的主板,才能发挥跟 SATA3.0 硬盘相应的速度。
比如 SATA 3 接口的硬盘是可以用在 SATA 2 接口上的,高版本可以兼容低版本,往下兼容。如果你的主板是 SATA2 接口,那么 SATA3 接口的硬盘走的也是 SATA2 出口的速度 ;同理可得,如果你的主板是 SATA3 的接口,硬盘 是 SATA2 的速度接口,那么接上去也是 SATA2 的速度。
M.2:之前别名 NGFF,是 mSATA接口的升级版,一种迷你的比 2.5 英寸小的SSD 硬盘,拥有更高的存储容量和更小的体积。缺点是散热不好。一般多用于超极本,轻薄本。
部分老电脑用的老协议和老接口,只支持 SATA 协议的 M.2 固态硬盘,不能把 pci 通道的 m.2 识别为启动盘。英特尔平台对 Nvme 固态的原生支持是从 9 系主板开始,在 100 系列以后的主板才开始完美支持的。
其它主板都需要插 pic 卡转接,但即使转接了主板 BIOS 也不一定能识别和做为系统盘开机,需要通过修改 BIOS 来提供对 NVMe 协议的支持,操作有一定风险。(顺道说下 WIN7 系统没有默认安装 NVME 驱动,所以有无法找到硬盘的情况,记得用 WIN10 系统。)
还在用128G Macbook?699元升级1T英睿达SSD
[PConline 技巧] 大家好,我是不折腾会星人爱德华,我身边很多人都用Mac系统办公,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用标配或者顶配版,买128G固态内存或者256G内存的并不少。这跟买iPhone一样的道理,为了尝鲜买了16G的(其实是穷),结果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完了存储空间不够用啊,这可怎么办,只能换硬盘呗。下面就来给你们演示一下如何换硬盘,换了之后速度上的提升有多大。
喜欢的朋友可以先看视频,再按着文字来操作,提醒一下换硬盘之前记得要先断电。
首先科普一下,什么叫NVMe。NVM Express是一种协议,最新的版本是1.3a,由于其走的是PCl-e通道,突破了SATA接口的瓶颈,速度上是SATA的几倍。13、14款苹果本采用的是AHCI协议,速度上不会有太大的突破,性能受限。不过从macOS High Sierra系统开始就原生支持NVMe真要拍手称赞,对APFS分区格式的兼容性更加友好。
一般走SATA的M.2固态硬盘,其金手指会有两个凹槽,左边金手指是B-Key,右边是M-Key。如果是NVMe协议的就只有一个凹槽,那就是M-Key,两者都是2280规格长度。
搜了一下某宝上苹果原装固态硬盘的价格瞬间就哭了,1T苹果原装固态硬盘居然卖3000多元,现在的NVMe固态硬盘平均1G都不用1元了,看来这货还挺保值的。我注意到2013年到2015年的Macbook Pro/Air笔记本,只要用十几块的转接卡,都可以把2280(宽22毫米长80毫米)规格的NVMe固态硬盘,转接为苹果本的专用固态硬盘接口,这还是物理层面的无损转接,使得各项性能都有保障,这么好的东西当然要分享给大家。
于是乎趁着京东618马上下单了,英睿达1T NVMe固态硬盘。这款英睿达 P1系列NVMe固态硬盘,采用的是1GB缓存的SM2263主控,美光原厂3D NAND颗粒 5年的质保,让我的Macbook Pro可以再战5年。
准备一个8g以上的u盘,然后在App Store里下载好最新的Mojave系统,但是别点安装。
下一步是打开Mac系统自带的磁盘工具,选择要用的U盘,点击抹掉,名称为Mojave,Mac OS X 扩展(日志式)格式和GUID 分区图,看不懂的就按照图中的信息填写,不能错。
打开终端,将下面的命令复制粘贴进去进去之后,会提示输入用户密码,输入的时候光标是不会有反应的,输入完按回车键就等done英文出现即可。
sudo /Applications/Install\ macOS\ Mojave.app/Contents/Resources/createinstallmedia --volume /Volumes/Mojave /Applications/Install\ macOS\ Mojave.app --nointeraction
在此期间用奥睿科的NVMe移动固态硬盘盒装上英睿达1T固态硬盘,转接后插上Windows系统的电脑,打开DiskGenius分区软件将英睿达1T固态硬盘转换到GUID分区表格式,然后新建分区,钩上建立EFI分区选项,设置300MB,4K对齐后就格式化分区,大功告成。
卸下螺丝之后,就能把MacBook Pro的后盖打开,记得电池要断电,把原装的SSD换下来,我们把他放在一边。拿出已经格式化成带EFI分区的,英睿达1T NVMe固态硬盘接上转接卡,安装进去,接上电池电源但别上螺丝,最好翻过来之后插上预先做好的装机U盘,开机后按住Option键进入安装程序,看看能不能识别到硬盘。
等进度条跑满之后,进入到安装界面。
打开磁盘工具,将英睿达1T NVMe固态硬盘格式化成APFS格式,就能安装Mojave系统。
在等待了很长的安装过程之后终于看到熟悉沙漠壁纸了!
话不多说先看一下这个英睿达1T NVMe固态硬盘,在Mac系统下的读写速度吧
基本上是达到了这款机子的极限物理速度了,平时使用都是够用的。
看了一下系统信息,可以确定的是这款Macbook Pro是支持NVMe协议的,而原装的苹果硬盘只运行在SATA协议下,速度也比原装的提升不少。
最后总结一下,整个升级过程总共花了不到700块,就能将容量和性能翻倍,把原装硬盘丢X鱼回一波血,真的是美滋滋啊。这个转接卡的稳定性还有待考察,不过一般物理无损转换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好了这集终极折腾系列就到此结束,感谢你们的支持!
彻底解决MacBook Pro硬盘空间不足问题,更换SSD
2020-02-05更新:
有人问我转接头链接,我就直接放到文字最后了。
2019-07-18更新:
问题解决了,我修改了mac休眠方式,由默认的3改成了25,现在合盖一晚上都咋掉电了,还是100%
命令是: sudo pmset -b hibernatemode 25
上面的命令执行了之后,当合盖时,系统会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硬盘,然后完全断电,开盖之后从硬盘中把数据再恢复到内存,除了加载登录窗口比以前稍微慢点,目前没有发现其他问题,但是具体什么原因造成的掉电还是不知道。
下面是官方说明文档
2019-07-16更新:
更换了ssd之后,合盖休眠待机掉电很凶,一晚上15%-20%左右,查了下,影响这个的原因有很多,正在一个一个的试。
上一篇文章 讲了清理掉一些不需要的文件,可以暂时缓解硬盘空间不足的压力,但是仍然是治标不治本,9102年了,128G的硬盘再怎么优化也不行啊,尤其是做开发设计的,各种软件实在是太大了,本人硬盘日常状态如下图:
使用期间随时得清理空间,而且ssd还有个问题就是当硬盘空间剩余越来越小时,ssd的读写速度也会断崖式下降。我现在的硬盘速度写入已经掉到200多M了。
难道只能换新款笔记本了?去官网看了动辄1w多起步价之后瞬间就冷静下来了,觉得应该还是能抢救一下的。
Google了一下,恩,果然还真有办法:Mac OS 10.13系统开始原生支持NVME通用协议了。因此理论上是直接支持标准的M.2接口,支持NVME协议的SSD的。而且2015款以前的MacBook Pro硬盘都是没有焊的(2015年以后的不带touchbar的据说也能换),还有操作的空间。果断开干!
ok,准备工作差不多了,下面正式开始:
将新的ssd放到硬盘盒,连接到电脑,新的硬盘是还没有分区的,我们打开电脑的磁盘工具,点击左上角显示按钮,选择显示所有设备,外置这一栏下面会按三层显示你的硬盘。选择第一层你的硬盘,然后点击抹掉,会弹出菜单,输入硬盘名称,这个可以随便取,格式选择APFS,分区选择GUID 分区图。点击确定。
这里说明一下,我是关闭了文件保险箱功能的,所以选择的是APFS格式,而不是选择APFS加密格式。如果你的系统是开启文件保险箱的,我不保证下面的操作能成功。查看是否开启:点击设置,安全性与隐私文件保险箱。关闭和开启都挺费时间的,我当时关闭花了1个多小时。
格式化完之后,双击我们下好的最新操作系统Mojave安装包,选择安装到新的硬盘,记得接上电源。安装过程中会自动重启,大概10多分钟之后就安装好了,这时候就会进入初始化界面,设置语言啊,wifi啊什么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将老系统导入到新的ssd中。
选中老系统盘,然后点击继续。
选择你要恢复的数据,我是选的全部,继续
然后系统就开始恢复了,我100多个G数据,18w多个文件,恢复了5个小时左右,耐心等待吧。如果没问题就算是完成了。
但是我期间灰屏了一次,不是黑屏,光标还可以动,但是硬盘灯不闪,估计是假了,没办法半个小时之后我强制关机重启了,重启的时候按住option键,选中新的ssd,然后又开始自动恢复系统。这一次顺利过了。
首先关机,然后拆掉后盖,转轴下面的两颗螺丝是和其他6颗螺丝有些不一样,注意区分下。
从硬盘盒里面拆除新的ssd,安装转接卡,再把老的ssd拆下来。这里我没有给主板断电,但是好像也没有问题,保险起见还是给主板断电吧。
两个硬盘长度已经是一样的了,可以完美对接了。
把新的ssd装到主板上,很轻松就能卡紧,拧上螺丝固定好,开机试试看!
一切完美,奶思。合盖再开盖也没有网友所说的重启问题。
关机,盖上后盖,装上螺丝。
再开机测试下硬盘速度,果然提高了不少。
打完收工!
总结一下,其实三星的970也是可以的,速度更快。Intel这个发热有点大,恢复数据的时候,可能是写入数据太大,还有点烫手,后面可以考虑买个固态硅脂散热垫片贴在ssd上,据说效果还行。
有些网友替换之后,速度没有达到预期,这时候就要去检查下硬件了。点左上角的苹果按钮,关于本机,系统报告,在左侧选中NVMExpress,如果链接宽度是 x4 表示安装就是对的,如果是x2 就说明转接卡没有安装对,重新插一下或者换一个转接卡就行了。
电脑待机也算正常,一晚上6%的耗电量左右。总算是满血复活了,再也不用担心硬盘空间问题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